摘要:2024年,四維圖新的業績持續向好,營收保持雙位數增長,虧損大幅收窄。具體來看,公司全年營業收入35.18億元,較2023年的31.22億元同比增長12.68%,扣非凈利潤虧損也較2023年收窄了21.69%。
作為電動車領域的風向標,王傳福對智駕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無人駕駛都是扯淡”,變成了“2025買車看智駕”。
這種態度轉變,本質上是因為三電已經很難卷出明顯的產品差異,智能化成了打動消費者的核心賣點,全民智駕時代隨之而來。
每一次潮水方向的改變,都會帶來一次企業價值的變化與更迭。電動化上半場,跑出了萬億市值的寧德時代。智能化下半場,誰又會脫穎而出?
這個問題,我們或許能從產業分化的趨勢中找到答案。
2024年以來,智駕逐漸來到淘汰賽,行業出清現象增加。在此背景下,那些依然能實現業績改善的公司值得關注。
四維圖新就是這樣一家公司。2024年,四維圖新的業績持續向好,營收保持雙位數增長,虧損大幅收窄。具體來看,公司全年營業收入35.18億元,較2023年的31.22億元同比增長12.68%,扣非凈利潤虧損也較2023年收窄了21.69%。
四維圖新業績轉好的邏輯是什么?后續應該如何看待四維圖新乃至整個智駕產業的價值。
01智駕進入淘汰賽,四維圖新穩步突圍
全民智駕雖然提高了智駕的市場規模,但也讓行業淘汰賽加速到來。
在全民智駕競賽中,車企為了兼顧用戶體驗與成本,向供應鏈提出了苛刻訴求——以中端價格向市場提供高端的智駕體驗。
這個要求意味著,自動駕駛供應商一邊要在卷生卷死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為車企價格戰分擔成本壓力,另一邊還要配合車企的性能要求,加大研發投入。
持續擠壓下,入不敷出是很多智駕供應商的群像。不少智駕供應商被市場出清,連曾經的“自駕第一股”圖森未來也陷入解散風波。
但從過去看,行業出清階段,往往是突圍者和競對拉開差距的開始。種種跡象顯示,四維圖新正成為行業突圍者之一。
2024年,四維圖新營業收入35.18億元,同比增長12.68%。比起兩位數增長,更具說服力的是,四維圖新這輪業績增長并非單一業務的帶動,而是業務全線開花的結果。
其中,智云和智芯板塊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智云板塊全年營收入22.54億元,同比增長28.96%;智芯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66億元,同比增長10.92%。
智云業務的增長主要受益于數據合規業務的驅動。在智駕滲透的過程中,隨著技術的發展,車輛產生的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數據的安全和合規使用成為關鍵問題。
智駕安全比以往受到更多重視,讓四維圖新的地圖業務有了新預期。高精度地圖作為中高階輔助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據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合規性也直接關系到駕駛的安全性,有望提高四維圖新智駕安全競爭力。
除了數據合規業務的增長外,公司在車路云一體化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2024年,公司深度參與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0建設,已連續中標核心數據底座等相關項目,累計中標?額超過2.5億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再次中標。
考慮到國家對車路云一體化的大力推動,公司也將深度受益于這一趨勢。
而智芯業務的增長則來自公司芯片產品出貨量持續增加。目前,公司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SoC和MCU產品矩陣,產品覆蓋國內外主流整車廠與Tier1。僅2024年,公司SoC芯片出貨量已達到8600萬套片,MCU芯片出貨量突破6500萬顆。
除了智云和智芯業務外,公司最大的看點莫過于智駕業務的放量。
公司財報披露,2024年初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成功斬獲基礎行車產品300萬套及艙泊
產品定點60萬套的新增定點。
這個規模不僅鞏固了四維圖新作為新型Tier1的行業地位,也標志著公司逐步躋身行業支柱隊列。
訂單持續放量的同時,公司智駕毛利也有了明顯改善。2024年,公司智駕板塊毛利率同比提升達12.84%。考慮到,四維圖新近期發布了一系列中高階輔助駕駛新品,帶來產品結構升級,其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
那么,四維圖新是如何在智駕淘汰賽中突圍而出的?
02軟硬一體,智駕領先者的標準范式
2007年iPhone發布會上,喬布斯引用了Alan Kay的一句話:真正在意軟件的人,應該自己造硬件。這句話點出了軟硬一體是很多科技企業成功的密匙。
在智駕領域,軟硬一體同樣是領先者的標配,如海外的特斯拉、國內的華為等等。軟硬一體在智駕上的優勢可以總結為兩點:
一是,軟硬件一體化構筑起產品優勢。智駕重點是軟件算法和硬件的雙向優化,只做軟件或只做硬件長期看都會面臨性能瓶頸。
二是,軟硬一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按照李想的說法,特斯拉的FSD芯片,紙面算力遠不英偉達,但“有效算力”基本一樣,原因是FSD自產自用,與其軟件算法更耦合。
軟硬一體,同樣是四維圖新的突圍的重要邏輯。
四維圖新最早是以軟件起家,后來逐漸整合芯片、座艙能力,最終實現了軟硬一體化的產品解決方案。
時至今日,四維圖新仍然在不斷提升自身軟硬件能力。公司近期宣布與航盛電子進行戰略合作,此次合作包含車載輔助駕駛系統、智能座艙、智能網聯、大數據平臺、AI大模型應用、生產制造等方面。
眾所周知,航盛是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產品覆蓋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駕駛、軟件和工程服務、新能源、電聲系統等,具有較強的硬件生產能力。
隨著與航盛電子合作的落地,公司硬件整合與交付能力將得到提升,公司軟硬一體的模式優勢也愈加穩固。
伴隨著軟硬一體模式的強化,四維圖新至少具備兩個優勢:
首先,是更低的產業鏈成本。就拿這次和航盛簽約來說,航盛將依托現有高水平生產能力,為四維圖新現有訂單及新訂單提供高質量生產服務,四維圖新的生產效率有望進一步提升,這既為其提供了更大的利潤空間,也強化了其產品性價比的優勢。
長期來看,軟硬一體的商業模式能獲得最及時、準確的產品反饋,反哺性能提升,增強四維圖新的產品優勢。
舉個例子,傳統的智能汽車設計中,座艙、行車、泊車三大功能是獨立模塊,各自使用獨立的硬件來處理需求,雖然功能強大,但導致資源浪費。
而四維圖新創新性地提出了“艙駕融合”,把汽車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泊車功能統一整合在一起,既保證了用戶體驗,也減少了硬件冗余。
擁有軟硬一體優勢的四維圖新,也正成為智駕領域勝率最高的資產之一。
03智駕供應商迎來重估時刻
車企曾經盛行全棧自研,不少投資人認為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價值有限。但如今智駕供應商的價值來到了重估時刻。
車企智駕系統全棧自研的趨勢已經有所松動。包括比亞迪、小鵬在內的眾多頭部車企都陸續選擇了自研和與第三方供應商并舉的策略。
車企開放的邏輯在于,單個品牌有限的銷量覆蓋不了智駕高昂的開發成本。四維圖新CEO程鵬曾經幫企業算過一筆賬:
即便一年能賣100萬輛車,這個量的分攤(成本)也依然不夠。車里面一顆主芯片賣不到1500萬顆,根本就是“打水漂”,就是持續虧。
這正是四維圖新等供應商的價值,解決了車企銷量與自研成本不匹配的痛點。在未來產業格局的預測上,地平線CEO余凱提到,未來80%的車企將選擇與強大的第三方合作,合作將成為智駕賽道的穩態與終局。
那么哪種企業最可能收益智駕行業的發展呢?
首先,是滿足車企性價比剛性需求的企業。在如今的汽車價格戰下,低供應鏈成本已經成為車企最大的訴求之一。
這也正是四維圖新的優勢,軟硬一體的商業模式與規模化的出貨量,使四維圖新具備性價比合適,其已經能滿足從幾萬元到25萬元以上級別的車型需求。
從結果看,性價比也讓四維圖新有了足夠大的市場基本盤,其已經和多家知名車企建立了緊密合作,其中,既有豐田、寶馬、沃爾沃、福特等全球巨頭,也有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頭部車企。
在滿足客戶核心痛點的基礎上,擁有穩定的行業生態關系往往能加大企業的確定性。這同樣是四維圖新的優勢。
四維圖新正通過廣泛的合作,建立更為牢固的生態壁壘。截至目前,公司已經與高通、華為云、火山引擎等產業巨頭以及地平線、小馬智行等智駕產業鏈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
這種生態打法的好處有兩點:
一方面,四維圖新與產業巨頭合作,可以實現技術、資源互補,增強產品優勢。比如,四維圖新將與火山引擎聯合打造智能座艙、輔助駕駛解決方案。而火山引擎基于豆包大模型有算法優勢,四維圖新則有軟硬一體化能力,雙方聯合開發也有望使其產品性能領先行業。
另一方面,與生態合作伙伴,可以通過聯合采購等方式,實現產業鏈的規模降本,這既能提高四維圖新的性價比優勢,也進一步推動了智駕產業的普及。
蓬勃向上的產業發展趨勢為四維圖新向上發展提供了基礎,其自身的性價比、生態戰略優勢也能使四維圖新更大程度地享受行業紅利。毫無疑問,當這場走向下個時代的競爭里,四維圖新無疑已經占得先機。
4月25日晚,河化股份披露2024年業績報告,公司營業收入為2.12億元,同比增長12.81%;歸母...
據媒體報道,我國在太空成功驗證了首款國產碳化硅(SiC)功率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有望牽引我國航天電...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