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車的天塌了!BBA賣不動,日系車集體大降價
集體崩盤!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BBA 2024年表現的話。
天塌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日系車2024年表現的話。
真沒有危言聳聽,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2024年,奔馳、寶馬、奧迪在全球銷量同比下滑分別為4%、4%、11.8%;在中國銷量同比下滑更加嚴重,分別為7%、13.4%、10.9%。
BBA還在掙扎,日系三巨頭在華銷量下滑創歷史新低,豐田同比下滑6.9%,本田下滑30.9%(10年新低),日產下滑12.2%(16年新低)。
不知不覺間,汽車市場的格局發生了巨變,往日風光無限的德系、日系車巨頭集體崩盤,國產車占據了更多用戶的心智。
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3143.6萬輛,同比增長4.5%;其中,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安年銷量均在200萬以上,同比增長分別為41.26%、38.4%、32%、5.1%。
當然,其中少不了國產新能源車的重要發力,更是影響未來全球車市的關鍵因素。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達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連續10年穩居全球榜首?!败囃酢北葋喌夏赇N量突破427萬,期間更是完成了累計產量從百萬到千萬的跨越。
去年種種數據都映證了,汽車產業的天平正在向電車傾斜,油車的“天花板”真頂不住了!
01
作為全球第一大產業,汽車工業的輝煌,往往也伴隨著德系、日系車的驕傲,可現在不一樣了!
豐田、奔馳、大眾、寶馬...無不是世界級的品牌,就影響力而言,說是油車的“天花板”也不過分;
哪曾想,百年大變局面前,汽車工業格局徹底變了,德系、日系車巨頭集體崩盤,“天花板”也頂不住了。
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對電動化比較激進的大眾,凈利潤下滑64%;即便是對成本管控到極致的豐田,凈利潤也下滑55%;被譽為“買發動機送車”的本田,凈利下滑61%;被電車吊打的豪車品牌代表BBA,奔馳凈利下滑54%、寶馬大跌84%、奧迪暴跌91%;日系車三巨頭之一日產,凈利潤更是暴跌達94%。
作為全球汽車制造商凈利潤排名前十的存在,同比超過50%的腰斬式下跌,打臉豪車掙錢能力的同時,更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油車的錢,不好掙了!”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各車企2024年在華的銷量,無不影響著車企去年的“總成績”。
但日系、德系巨頭們的表現卻是“不及格”的。
首先是日系三巨頭,2024年在華銷量集體下滑:
豐田2024年在華銷量177.6萬輛,同比下滑6.9%;
本田2024年在華銷量85.2萬輛,同比下滑30.9%,2014年以來首次;
日產2024年在華銷量69.7萬輛,同比下滑12.2%,2008年以來最低;
這可是日系三巨頭啊,日本制造業的精英代表,曾經風靡中國市場,每賣4輛車就有一輛是日系車,如今這表現簡直是“慘不忍睹”!
2024年,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降至11.2%,幾乎腰斬;日系車的天,要塌了。
02
為了守住中國市場的份額,日系車選擇下場“價格戰”,與國產新能源車正面“廝殺”,像本田雅閣經銷商終端價格已下降5萬元、東風日產軒逸最低起售價格僅為8萬元。
但一味的降價不僅未能挽救日系車的在華銷量,甚至還拖累了業績。
減產、裁員、關廠也就成了日系車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關鍵詞,日產差點都沒了。
2024年6月,日產宣布關閉其在常州的工廠,削減在華產能約10%;11月,日產宣布裁員9000人,占到全球員工總數的約7%。本田在去年10月和11月也分別關閉了其在廣州和武漢的工廠,以削減生產規模。
日產到底緊迫到了什么程度呢?
日產高管去年曾透露稱,“目前日產可以支撐的時間,只剩下12-14個月。”
不過,就在日產汽車站在破產邊緣時,突然峰回路轉了。
去年底,日本汽車行業傳出了一則重磅消息: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正計劃展開合并談判。
打不過就抱團,說不定還能催生出來一個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呢。
不過,日系車兩大巨頭的合作也不是三兩天就能促成的,雙方需要就收購價格、股權結構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談判,并需要得到相關監管機構的批準和股東的認可。
這不,前不久本田公司提出,日產需要在 2026 財年之前將年營業利潤至少提升 3 倍,才能確保計劃中的合并成功。
本田不想做“冤大頭”的意思很明顯,合作的條件越談越苛刻。
果不其然,剛剛本田又提出了除盈利能力之外的新要求。
本田希望在雙方達成合并之前,日產可以處理好它與雷諾之間的關系,甚至提出讓日產買斷雷諾所持有的剩余的日產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三菱也將在2025年1月底之前決定是否加入合并。
目前,本田、日產、三菱、雷諾、富士康這幾大巨頭的收購合并大戲已進入關鍵時間節點,這場足以影響世界汽車市場現有格局的重磅合并能否成功,即將在不久的將來揭曉。
03
老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今看來也未必,至少對BBA(奔馳、寶馬、奧迪)來說不是這樣的。
前不久,德系三強BBA陸續公布了2024年銷量,那簡直是崩的稀里嘩啦。
2024年,奔馳、寶馬、奧迪在全球范圍內的含子品牌總銷量分別為238.9萬輛、245.1萬輛、167.1萬輛;
寶馬去年全球銷量跌4%,中國銷量跌13.4%;奔馳全球銷量同比下跌4%,中國銷量跌7%;奧迪同比下跌11.8%,中國銷量下跌10.9%。
銷量大跌之下,BBA卻還在嘴硬。
奔馳說,自己的核心產品銷量上漲,寶馬說自己是2024年豪華車第一,奧迪表示自己是國產燃油豪華車份額第一。
BBA再嘴硬,中國市場失去的份額,在全球范圍內也沒能補回來。
以BBA為代表的外資豪華汽車品牌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產品線以燃油車為主,通常配備大排量發動機,注重操縱性、舒適性和內飾豪華。
然而,在當前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比配置比動力比舒適感,BBA跟同價位的國產新能源車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BBA越便宜越沒人買,但貴的品牌價值優勢也早已消耗殆盡,玩不轉新能源的BBA目前只能在銷量上被動“挨打”。
去年,17萬的寶馬、19萬的奧迪、21萬的奔馳,凈利下滑超50%,在百年大變局面前,“德系三杰”集體崩盤,徹底揭開了BBA的遮羞布。
緊接著,奧迪、寶馬多家4S店爆雷,人去樓空,有人卡里還有幾萬服務費沒來得及用,有人交了80萬元卻無法提車......BBA的“信仰”徹底塌了!
其實,“BBA們”的慘敗,不僅是個別車型的問題,而是整個品牌在新能源轉型中的困境。
總結來說就是,國產汽車比BBA更懂中國客戶需要,國產新能源車更懂中國汽車市場。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打破BBA和保時捷等外資制造商對中國高端車市數十年的壟斷。
往日風光無限的外資豪華汽車品牌,躺著數錢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慘遭國產新能源車吊打的同時,最后只能被迫轉型!
04
歷史終將銘記,2024年是國產自主新能源車“羽化蛻凡”的一年。
電動車時代,BBA等豪華車品牌被吊打、日系車遭遇轉型尷尬;智能化時代,國產新能源車走上神壇。
2024年,比亞迪多次刷新紀錄達成“全球首家”,單月銷量突破50萬輛,年銷量突破427萬輛,累計產量邁過1000萬輛門檻!
比亞迪去年銷量427.21萬輛,同比增長超40%。其中海外銷量超40萬輛,同比增長超70%。
理想汽車去年銷量50.05萬輛,同比增長16.2%;鴻蒙智行、零跑汽車去年銷量分別為44.5萬輛、29.37萬輛,零跑汽車同比增長103.75%(鴻蒙智行是去年才開始統計全系銷量的)。
另外,小米汽車憑借SU7這一款在售車型,完成了“現象級”的銷量表現,“超額”完成了雷軍在去年11月臨時提升的年度銷量新目標(13萬輛)。
怪不得馬斯克說,中國新能源車實在是太厲害了,“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電動車企能摧毀世界上大多數競爭對手?!?/span>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能源汽車助力下,我國汽車行業迅速崛起,汽車產業成功實現“彎道超車”,歐美氣的都想掀桌子了。
不過,大勢是不可逆的!
沒有永遠繁榮的行業,更沒有盛久不衰的品牌,求實創新、順勢而為才是企業常青的唯一答案!
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用世界級的品質,講中國品牌的故事!”
隨著“5G+工業互聯網”項目的持續推進,我國已超過1.5萬個項目實現落地,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7...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