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的、海爾、格力“三國殺”!
美的、海爾、格力......
誰才是中國的“白電之王”?
最近“以舊換新”盛宴開啟,美的、海爾、格力又恰逢“中考”成績比拼,“三雄爭霸”格局再起云涌。
半年報顯示,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三家白色家電巨頭2024年上半年營收分別是2172億、1356億、997億元;歸母凈利分別為208億、104億、141億元。
總結來說,家電三巨頭,一家稱霸一家追趕,另外一家還在多元化!
在白色家電賽道,真正的巨變往往都是無聲的!
十年之前,營收破千億的格力算的上是國內家電一哥;12年后,美的才是當仁不讓的霸主;
而海爾更像是家里“外出打工”的老二,雖沒老大有名,卻已走出了自己的路。
這場“三國殺”估計還要持續很久,你更看好哪家呢?
01
如今,汽車市場爭的熱火朝天,卻不知在家電領域,早已潮如火海。
近日,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三家白色家電巨頭,先后披露半年報,誰才是真正的“中國白電之王”?終于可以見分曉了。
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美的、海爾、格力營收分別為2172.74億元、1356.23億元、997.83億元,同比增長10.3%、3.03%、0.55%;歸母凈利分別為208.04億元、104.2億元、141.36億元,同比增長14.11%、16.26%、11.54%。
對比三家數據可以看出,美的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長率,都領先較多,不僅半年營收首破2000億,增長率也都達到了兩位數,與其他兩家差距越拉越大;
不得不說,在國內家電市場增長趨緩,出海和多元化發展成為家電企業發展必選的大趨勢下,多元化和出海均有不錯表現的美的集團,取得了優于整體家電市場的表現。
海爾賺的最少,不過增幅卻是最高的,而且是近三年來三巨頭中唯一保持歸母凈利潤雙位數增長的企業;
海爾智家通過高端化和全球化戰略,不僅在國內市場取得了穩定增長,還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顯著突破。
相對而言,多元化發展成效待顯且海外市場占比較低的格力電器,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增長牽絆。
格力電器營收增長趨于停滯,凈利潤增幅同樣是三巨頭中同比最低的。
從過去三年復合增長率對比看,營收復合增長率美的最高8.98%,格力電器最低2.05%,海爾智家居中5.49%;利潤復合增長率海爾智家最高14.49%,美的集團居中14.05%,格力電器最低11.03%。
綜合數據,美的集團憑借多元化的業務布局和強勁的市場競爭力領跑三巨頭,海爾智家也處于逐步上升階段,格力電器進入平臺期。
02
其實,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想要繼續實現高增長比較困難。
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白電市場零售額為2319億元,同比下滑7%,零售量為7774萬臺,同比下滑3.6%;
廚衛大電零售量為4149萬臺,同比增長0.5%,零售額為 771 億元,同比下滑2.3%;
空調市場全渠道零售量為3315萬臺,同比下滑11%,零售額為1114億元,同比下滑14.5%。
空調業務是三家競爭最激烈的戰場,曾展現過“三國爭霸”的局面,如今差距仿佛越拉越大。
美的暖通空調業務的營收達到1014.6億元,同比增長10.3%。格力空調業務營收為779.6億元,同比增長11.4%。海爾空調業務為290.1億元,同比增長3.6%。
如此可見,在空調產業美的占據中國空調銷售第一王座,名副其實!
但是,美的暖通空調收入占營收比重為46.7%,格力空調收入占營收比重為78.14%,海爾空調收入占營收比重僅有21.4%,已然不是最大的主營業務,海爾冰箱營收408.6億,占營收比重超30%。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空調業務在超過千億營收的情況下,也未占到半壁江山。
消費電器是指包括冰箱、洗衣機及小家電在內的家電品類,營收達到751.4億,占比34.6%。機器人、自動化系統及其他制造業,營收為183億,占比8.4%。
可見,美的在家電品類多元化上,無疑是比較成功的。
雖然格力不斷加大多元化的投入,但格力空調業務獨大的情況仍然十分明顯,其他品類尚未成氣候,仍然面臨著較大的突破壓力。
總體來看,家電巨頭上半年的“三國殺”,美的再次稱霸,海爾正在拼命追趕,格力亟待多元化。
03
誰是真正的“中國白電之王”?還有待觀察,因為中國家電行業一直在變化。
家電行業與樓市深度綁定,遙遠的樓市黃金時代,美的、格力、海爾等巨頭享盡紅利。
以美的為例,2009—2019年10年內,其年營收從690億元暴漲至2793億元,凈利潤16億元暴漲至242億元。
美的集團市值巔峰曾超過7700億元,妥妥的耀眼明星股!
作為對比,格力電器巔峰市值近3500億,海爾智家巔峰市值也才3000多億。
后面幾年的情況相信大家都知道,家電行業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美的的業績增長已無以為繼,2022年利潤增速更是創出近10年來新低。
國內家電行業飽和后,最直接的應對策略是漲價、出海,也就是家電企業描述的高端化、全球化。
其實早在2015,格力和美的就意識到,求變刻不容緩。
那一年白電低迷,美的集團、海爾智家和格力電器營收全線下滑。
抉擇時刻,格力走上跨界之路,手機、芯片、新能源車什么熱就折騰什么,而美的選擇家電多元化、國際化路線。
不同選擇帶來不同結局, 2017年—2020年,格力凈利潤分別為224億、262億、247億、221億,再無高增長。
同期,美的凈利潤分別為172億、200億、242億、272億,利潤增長明顯好于格力。
雙方的差距在2020年迅速拉開,不過盡管格力一直以來市值都不及美的集團,卻能在之前穩穩壓了海爾智家一頭;
但是資本市場風云詭譎,誰又能想到格力在2020年市值走巔后,一路下滑,海爾的形勢卻是逐步逆轉。
截至2022年末,格力市值跌至海爾的77%,而在2019年末這個比例是259%。海爾不僅在市值上完成了對格力的超越,在營收上也是不逞多讓,逐漸完成了對格力的全面超越,僅次于美的集團。
04
放眼過去三年,海爾智家的增速都是最出色的。
從2022年一季度到2024年一季度,海爾智家的利潤增速分別為15.44%、12.6%、20.2%。
以16.3%的復合利潤增速,超過了美的集團的11.8%、格力電器的8.07%。
憑什么呢?
憑它的戰略眼光,率先抓住了出海的風口。
要突圍而出,唯有靠出海。
而海爾智家又是三巨頭中最早布局出海的,從1990年代就開始積極探索自主品牌出海了。
早期經歷了很多困難,只能通過小冰柜等邊緣化產品,以低價方式切入發達國家市場。
后來,海爾摸索到了一條收購海外品牌+本土化產品技術結合的方式,才迎來了突破。
2011年,收購三洋洗衣機業務,獲得日本市場;
2012年,收購Fisher & Paykel,獲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
2016年,收購GE家電業務,獲得美國市場;
2018年,收購意大利Candy,獲得歐洲市場。
正是靠著這四筆關鍵收購,海爾徹底打開了發達國家市場。
截至2023年,海爾智家的海外營收高達993億元,占比52%,是三大巨頭中最高的。
說到出海,排名第二的是美的集團。
美的在2023年,海外營收占比40%,雖然不如海爾,但海外營收高達1509億元,規模已經超越海爾了。
至今,格力電器仍然是靠空調一個產品打天下,出海也是最慢的,2023年的外銷比例只有12%。
最終,資本市場會用腳投票,擁抱業績表現更好的那個。
如今美的市值近5000億元,是中國當之無愧的家電一哥,而格力市值僅剩2300億左右,不僅無法與美的相提并論,還略低于海爾智家的2500多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港股市場近三年來最大IPO(首次公開募股,凈募資額為306.68億港元)美的集團正式上市,成為繼海爾智家后,國內第二家“A+H”雙重主體上市的國內家電巨頭。
不過,美的集團作為一個C端消費企業,大力轉型向B端業務發展,汽車、醫療、新能源等等跟主業差異很大,完全沒有協同效應。
這種跨度極大的多元化,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更大可能成為拖累利潤的吞金獸。
05
條條大路通羅馬,企業現金流吃緊時,專注主業是對的;但企業想要常青久遠,除了主業極具競爭力外,多元化、智能化無疑是一條“通天”大道。
近些年格力造車、造手機,小米造車、造家電...各大巨頭互相跨界,核心其實就是掌握更多的智能終端,拓寬生態圈。
在科技界暢想中,未來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都將互聯互通,誰掌握了更多智能終端,便能決勝萬物互聯時代。
彼時,強大的生態圈才是企業護城河,繼續單打獨斗賣手機、賣車、賣家電必將失去話語權。
在你看來,未來中國的“白電之王”會是誰呢?
今日,GY 子呈基金與香港育才教育集團強強聯合,正式設立規模達一億元的定制基金,并決定拿出該基金的部...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