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兩年來,伴隨著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不少民營企業家的信心處于低谷。
募集支持創業投資的資金,承擔巨大風險投資給初創公司,伴隨創業者一同成長壯大,到最終收獲回報。“募投管退”,這是創業投資行業與生俱來的發展邏輯,缺一不可。
近兩年來,伴隨著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不少民營企業家的信心處于低谷。最近,高層政策密集出臺,從中央鼓勵“耐心資本”到國辦出臺“創投17條”,將創業投資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助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對創業投資的認可讓創業者和投資人信心倍增。但與此同時,大眾輿論對創業投資似乎依然停留在“割韭菜”的錯誤認知上,導致投資人該投的行業“不敢投”,該退的項目“不能退”,給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正常商業行為帶來不必要的干擾。
在一些帶節奏的自媒體筆下,創投機構的退出被描繪成另一副模樣:從“大撤退”到“割韭菜”,從“清倉式套現”到“不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甚至機構退出的時點被強行和某個事件進行關聯,從而營造一種獲得“小道消息”后“逃頂”的觀感,諸如此類。一個個負面標簽被強行貼到創投機構身上,似乎機構股東的退出成為股市疲軟、股民賠錢、經濟下行的原罪之一。
退出本來是創投資本“募投管退”的重要一環,甚至是核心一環。創投機構沒有優秀的退出業績,就無法給LP創造回報,LP就更不會成為“耐心資本”去長期持續支持創業公司的發展。而無法持續支持更多創業公司的發展并提供源頭活水,整個行業的正循環就會淪為紙上談兵。
“耐心資本”正從上到下成為投資圈的共識。但耐心資本不是“不退出資本”,更不是“不獲利資本”。耐心資本的本義,一是對風險有較高的承受能力,不因高風險而打退堂鼓;二是不急于搞短期獲利,對行業前景和投資回報有較為長期的展望。創投機構的一只基金,存續期短則8年,長則10年,超過10年的已經堪稱“耐心資本”,特別適合如今一些技術門檻高、發展周期長、需要長期陪伴的企業。可以說,創投資本是最符合“耐心資本”要求的資本類型之一。
因此,如果不能大大方方地退出,何談兢兢業業地投資?在目前的輿論場上,很多人只看到了投資機構在企業上市后收獲退出時的風光,卻不了解在投資時的“九死一生”和多年的耐心蟄伏;當風險投資人完成他的使命,從當年投資得來的公司董事會席位上卸任,很多時候不僅收獲不了掌聲,甚至還被曲解為“不看好公司未來,信心不足”等。殊不知,這不僅是全球投資行業的慣例,也是上市公司進一步邁向成熟治理的需要。
所以,如果任由這種輿論肆意抹黑,將會給創投行業的信心帶來極大打擊;如果這種風氣不去糾正,勢必會影響整個創投生態,不僅給需要資金發展的中小企業帶來掣肘,更會給中國科技產業的技術創新帶來持續的負面影響,所謂“一級市場已死”的論調也會成為籠罩在更多創業投資者心頭的烏云。
資本的“耐心”不是沒有條件的,只有退出渠道多樣且通暢,才能給耐心資本吃上一顆定心丸,更安心也更有信心地“投早、投小”。
相比成熟的創業投資市場,我國目前私募市場上以IPO退出為主的結構亟待轉型,需要實現IPO、并購、S基金等多種退出方式均衡發展,且并購退出占主導地位的新結構,才能較好地保證退出收益的穩定,為“耐心資本”提供更有確定性的投資收益前景。
因此,從政策機制、法律法規到公眾輿論,中國創投的“退出”亟須一次“正名”,特別是在經濟承壓、市場信心偏弱的狀態下,那些依然堅持在一線進行創業投資的機構和投資者,他們的聲譽需要得到保護,他們的權利需要得到保障。監管機構應該結合現在的營商環境專項整治,加大對網絡輿論環境的引導和治理,為創業投資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否則,寒蟬效應下,“寒意”會持續不斷地傳遞,讓信心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屆時,機構躺平,創業者躺平,整個創投生態將積重難返。
由此可見,豐富退出渠道,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是優化創投生態,提升投資效率的必由之路。讓商業的歸商業,給外界傳遞出明確且積極的信號,只有創投機構正常合理的退出需求得到滿足,資本才能足夠活躍、足夠有信心、足夠有耐心。(作者:張一系恒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近日,《深圳商報》發布“2024年度深圳金融名片榜單”,WeLab匯立集團憑借著過去在消保工作中的卓...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