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飛碟瓜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未來電動汽車根本不需要4S店,也沒有4S店的概念,進入電動汽車時代,就像買一臺電腦主板壞了換一個主板,顯卡壞了換顯卡,硬盤壞了換硬盤就好了,都是組件化、標準化、模塊化。”2018年劉強東,提出一個引發行業巨震的觀點。雖然不知道這一暢想何時實現,但已經可以看出劉強東在汽車服務領域的勃勃野心——誰來取代被顛覆的4S店?在哪個平臺上隨買隨換汽車組件?汽車領域,劉強東在下一盤大棋
近幾年,劉強東在汽車領域,正在悄然布一個大局。2018年,京東汽車整車交易平臺上線。2021年,京東內部成立京東汽車事業部,京東汽車成了京東集團旗下第6個子品牌。2022年,京東京車會升級為京東養車,汽車配件、線下汽車養護維修整合到一起,全鏈條切入汽車后市場。尤其是在今年,劉強東的汽車布局明顯加速。從跨年晚會的冠名送車(使用權)到央視春晚的強力營銷,到京東汽車大集百城千縣100座城市覆蓋目標的提出,再到聯合各大汽車品牌投入5個億的補貼助力汽車“以舊換新”......京東集團副總裁繆欽稱:“這五六年無數人問老劉(劉強東)是不是要造車,我這幾年也在問他,但我們有深度共識,京東一直定位的是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和服務公司,所以非常清楚(京東)在汽車這件事情上要做好配套、做好服務。”自2014年馬斯克第一次訪華后,中國興起了一批又一批新能源車企,造車企業從頂峰的478家,到如今的20多家,造車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顯然,劉強東并不想加入這個超級內卷的戰場。但不親自下場“淘金”,卻可以當“賣鏟子的人”。劉強東很明確,一切布局都要結合京東的特長。而京東最擅長的就是:以供應鏈為基礎,為用戶做好服務。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購物網站,京東有超過6億的消費者、有2億多車主,新能源用戶數700多萬。網站上,京東差不多有4.7億車品的SKU。海量產品加海量用戶,構成了京東汽車布局的底層邏輯,京東可以通過對這些客戶資源的整合,在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大做文章。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京東集團副總裁繆欽提出,“未來新能源汽車會演變成超大電器”。京東汽車將復刻京東電器的成功經驗,用戶買電器,上京東。未來用戶買汽車這個“超大電器”,也可上京東。京東希望在汽車服務領域,也能打造一個一站式服務平臺。圍繞車主看車、選車、買車、養車、用車、換車等全生命周期需求進行全業務體系的變革:產品在變化,用戶在改變,規則在改變,不變的是市場需求的驅動。隨著汽車車主行為正向線上遷移,必然需要線上平臺來承接。現在行業的一個突出痛點是,一個車主手機里到底要下N個App,而京東就希望依托供應鏈資源的優勢,成為那個合并N個功能后的“1”。跨界“打劫”,京東如何顛覆傳統行業
現在,中國的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汽車服務市場也是一片繁榮。但行業快速發展,用戶服務質量卻沒跟上,到處都是套路和隱形消費。想必有車的朋友們也有這種痛苦的體會——去4S店修車對價格不放心,怕被“宰”;去路邊維修店又對質量不放心,怕被“黑”。由于缺乏高質量的競爭,這種無奈的格局,一直未被徹底改變。在這種時候,可能只有跨界的打劫,才能叫醒這些裝睡的人。1、利用大數據,將消費者社交行為特征和購物數據統一,形成了高效、精準、安全的大數據庫,建立各種車的“病歷本”。2、基于數據庫信息的深度洞察,汽修店可以在地域范圍獲得對汽車保養維修有潛在需求的精準用戶,并直接觸達。3、在京東汽車服務鏈條上游的B2B平臺上快速找到供貨商進行產品采購。要知道,傳統汽修店門店的配件是從好多渠道去配的,不僅貨品不全,有時候也會難免出現零件以次充好的情況。而京東憑借平臺強大的供應鏈實力,能在京東汽車服務鏈條上游的B2B平臺上快速找到供貨商進行產品采購,貨品齊全、貨真價實。這年頭,打敗你的不是競爭對手,往往是來自于別的行業。京東這樣大互聯網平臺的入局,就像電商之于傳統商貿一樣,對傳統汽車服務市場將形成“顛覆”。這種顛覆性的影響,將不止汽修一個行業,將延伸至車主看車、選車、買車、養車、用車、換車等全業務體系的變革。比如“買”,打通汽車o2o支持用戶決策。“配”上,針對用戶不會挑選、用戶擔心適配痛點,利用京東數據優勢進行適配推薦。“養”上,針對標準不夠統一、產品性價比低等問題,利用強供應鏈控制優勢提供高品控服務。“用”上,解決服務缺乏保障、場景體驗割裂痛點,依托平臺優勢提供一站式多場景服務。“換”上,解決公允價值難定、賣舊買新脫節痛點,推出“以舊換新”,打通新車二手車閉環。一切生意,都值得用互聯網重做一遍。一切生意的痛點,也因為互聯網不斷迎來解決方案。牽手比亞迪、特斯拉,擴大車企“朋友圈”
京東汽車總裁繆欽提出,“京東汽車將做好兩件事:一是為品牌提供全渠道的銷售新通路;二是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新體驗。”對用戶的服務我們前文已經講過,那么京東該如何為品牌提供新通路?京東已經和許多車企展開了合作。今年“618”前夕,京東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明確了未來三年小米在京東全渠道銷售額2000億的目標。此外,比亞迪、特斯拉、嵐圖等也已加入了京東的戰略合作“朋友圈”。舉個例子,比如某家車企為了做一個中國區備品備件管理的系統,花了上10億元干了兩年時間。銷售預測、市場預測、整個備品備件的預測加上備品備件的計劃管理,如果熟悉這個領域的人,就知道這里面有非常多的質保件、生產件和維修保養件,再往前走就是整個庫存管理、運輸管理了,這背后涉及到很多資金、精力的投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但其實這么巨大的投入,如果能借助京東供應鏈優勢,是不是就可以大幅節省?比如說,如果借助京東物流,那么多的標準件、很多維修保養件,車企自己還需要花錢構建這么強的預測、倉儲、配送能力嗎?再比如說,對于眾多的經銷商和4S店來說,如果京東可以做到211準時達,從小到空氣濾芯,大到企業保養的標準件,京東都可以實現按需按時配送,那么還需要自建這套超10億的系統嗎?任正非的一句話,其實可以對現在的行業給予啟發:“企業的供應鏈就是一條生態鏈,客戶、合作者、供應商、制造商命運在一條船上,只有加強合作,關乎客戶、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贏,企業才能活得長久。”其實,京東如果能依托其強大的供應鏈、數字化營銷、品牌用戶等底層能力,以及涵蓋產業鏈上下游眾多品牌(企業)的資源,與車企實現能力互換、業務共贏,或許京東會成為汽車產業鏈下游的“華為”。劉強東真的急了,汽車領域能再造京東嗎
從京東自身來看,在汽車領域布局的明顯加速,其實也顯示了京東的焦慮。回想2018年,劉強東說:“我們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而時隔六年的2024年,他在內部高管會上說:“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狼性”訓話的背后,透露出劉強東的焦慮。畢竟京東,已經不是過去那個快增長的京東了。2021~2023年,京東員工人均年創收金額分別約為246.94萬元、232.25萬元、209.76萬元,兩年內下降約37.18萬元。在消費品電商之外,汽車行業是一個具有足夠想象力、足夠發展空間的巨大市場。如果能在汽車市場再造一個京東,那絕對會讓京東達到一個其他企業望塵莫及的高度。不過,不容忽視的是,京東要想實現汽車領域的夢想,必須要解決好線下線上融合的重重困難——無論是賣車(包括配件)還是服務,京東汽車在完成線上的鏈接后,線下部分能否保持線上的高品質呢?畢竟,線下部分不可能100%“京東自營”,這種不可控才是決定京東汽車業務能走多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