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新能源汽車迎來新一輪廝殺。
作者 | 王思琪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2024年,新能源汽車迎來新一輪廝殺。
當外界以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版圖已定,只剩下紅海搏斗、弱者淘汰時,市場又誕生了一個新貴。投資家網獲悉,“智能時代出行變革的實現者”智己汽車近日宣布,獲得中銀金融領投,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上汽、寧德時代等跟投的超80億元B輪融資。
相關資料顯示,智己汽車成立于2020年,是由上汽、張江高科、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造車品牌。股權結構中,上汽出資54億元,持股54%;張江高科、阿里巴巴各自出資18億元,分別持股18%,而智己汽車也成了上汽孵化新品牌的代表作。在各方資本擁護下,智己汽車先后拿到了100億元天使輪、30億元A輪融資,兩年晉升新能源造車獨角獸序列。
過去一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風起云涌、拼命內卷,智己汽車卻好似“局外人”,不慌不忙的發布新品。如今看來,智己汽車并非節奏慢,而是籌備大計劃,拉來銀行大軍助陣。
這促成了新能源汽車震撼一幕:國有大行聯手入局造車。
一
看到,智己汽車獲得80億元B輪融資,有點為年初倒下的高合汽車感到惋惜。
2023年,汽車市場很瘋,國內新能源汽車在“卷王”比亞迪、特斯拉的帶領下,卷完配置卷價格,卷完價格繼續卷配置,鬧得外資燃油車要跟著一起降價。也是去年,這兩個新能源領頭羊車企,各自刷新了記錄,比亞迪更是卷到海外,拿下新能源銷量第一的桂冠。
但作者想說的并不是比亞迪、特斯拉。這兩家車企早已在國內外樹立了榜樣的形象,是全球資本、車主、網友眼中的焦點。比亞迪、特斯拉隨便一個動作,就會引發市場軒然大波。
尤其是對其它車企形成的降維打擊,雖是無心,卻一打一個準。比如說,高合汽車。比亞迪高端車型未出時,“豪華純電天花板”高合汽車能活動活動筋骨。畢竟,那會能夠到達天花板價格的國內新能源車型幾乎沒有,特斯拉有兩個超貴的X與S,被歸類到進口車型,蔚來的車很貴,難觸及70萬元,某種程度上,高合汽車獨自占領著“豪華純電天花板”。
靠著“獨領風騷”的氣質,高合汽車及華人運通公司創始人丁磊拿到了50億元融資,其實,這筆錢就是各路資本在新能源汽車細分領域之高端市場的“占坑費”。一位知名VC創始合伙人曾說,“有時候做投資要學會搶占先機,寧可投錯不能放過,投對就是行業第一。”
這位投資人說的“沒毛病”,很多領域均“先入為主”。記得,瓜子二手車創始人楊浩涌有過類似感觸,“當年,做趕集網就是比別人慢了半拍,結果合并后,是我離開了。”邏輯是這個邏輯,可邏輯有些前提,其中有兩個點要具備,“一有錢,二有難以撼動的壁壘。”
要具備的兩個點,高合汽車不具備。50億元融資看上去不小,可放在資本扎堆、廠房林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大。2021年,想通過造車轉移恒大債務、視線的“負可敵國”許家印,給恒大汽車弄來260億港元融資,倒閉的“老頭樂”雷丁汽車號稱燒光了200億元。
對比上面兩個不務正業的車企,丁磊手里的50億元,很渺小。那么,高合汽車有沒有其它壁壘呢?這個壁壘不光是技術壁壘,還包括資源壁壘、市場壁壘等。技術層面,丁磊始終沒能解釋清楚,他與FF的恩怨。賈躍亭曾在朋友圈評論,“高合汽車剽竊,是行業的恥辱。”
至于資源、市場層面,高合汽車缺乏優勢,沒大佬背書,所謂“豪華純電天花板”、占領高端市場,只能算“先入”未能“為主”。看看2020年成立的高合汽車后輩,路特斯,直接殺入高端市場,僅用幾年就實現美股IPO。高合汽車眼睜睜看著后輩超越,無能為力。
如果你是資本,會投給一個沒前景且僅限于名義上的“豪華純電天花板”嗎?隨著路特斯美股IPO,有分析人士認為,“比亞迪全面投入高端市場前,這是其它品牌最后的機會。”
一個車企失去希望,便是如此結局,但為高合汽車感到惋惜,只因缺了一個大佬。
二
按著前述邏輯,智己汽車的生存難度應該大于高合汽車。
至少,它們中高端車的價格區間就會遇到一批對手。而且智己汽車是在2020年成立,算行業新手,它們的敵人遠遠比路特斯的同行多,既要應對“蔚小理”,又要擔心比亞迪、特斯拉兩大龍頭的降維打擊,但智己汽車卻表現出了沉穩,好似紅海搏斗的“局外人”。
根據網上流傳的智己汽車2023年銷量數據顯示,它們賣掉了超3.8萬輛車,包括智己LS6、智己LS7、智己L7,同比大增665%。汽車之家新能源銷量月榜(2023年12月)顯示,智己LS6賣掉9878輛車,排在第27名;智己LS7賣掉534輛車,排在第151名。同行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分別占據第12、第16、第17名,不被看好的大眾ID.3排在第19名。
智己汽車的銷量顯然沒想象中“理想”,且品類差距跨度大,可它們卻不怎么著急。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有大佬撐腰,屬“造車3.0”時代下的品牌,即傳統車企孵化再投資項目。成立于2020年的智己汽車,由上汽、張江高科、阿里巴巴共同打造。股權結構中,上汽出資54億元,持股54%;張江高科、阿里巴巴各自出資18億元,分別持股18%。
在各方資本擁護下,智己汽車先后拿到了100億元天使輪、30億元A輪融資。相比其它造車新勢力,“造車3.0”最大優勢是,大佬背書下,很容易獲得大資本(國家隊、各級引導基金)增持。東風旗下嵐圖汽車,廣汽旗下埃安,都是“造車3.0”的代表性品牌。
也有人把傳統車企孵化出來的新品牌稱為“車二代”。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版圖已定,還能有實力持續廝殺、抗打的可能僅有頭部車企與“車二代”,像高合汽車一般的多數造車新勢力,恐怕都難逃悲情結局。這不是危言聳聽,高合汽車崩塌前,造車新勢力代表蔚來的日子過得忐忑,它們多次被傳住進“ICU”,中東金主急救30億美元才暫時走出“ICU”。
老一代造車新勢力忐忑,新一代造車“車二代”卻崛起了,這是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在2024年的大變化。當然,變化背后的核心驅動力是,大資本涌入,就像智己汽車的B輪融資。
來自國有大行罕見的聯手合作。信息顯示,智己汽車近日獲得80億元B輪融資,領投方為中銀金融,跟投方為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中銀金融是中國銀行旗下全資子公司,負責VC/PE投資業務。國有大行,3個一起投車企,這樣的盛況不太常見。
這是否也釋放出了一個超級信號:2024年,銀行要大舉涌入造車了?
三
毫無疑問,銀行大軍正把新能源汽車當作一大價值洼地。
過去銀行B端(企業)大客戶是誰?房企。據不完全統計,單2022年就有超30家房企與銀行合作,拿到超2.2萬億元的授信額度;C端(個人)大客戶是誰?還房貸的人。同樣是在2022年,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到38.8萬億元。所以,房子是銀行最賺錢的業務。
但2023年一切發生了變化。房地產最受關注的3個企業,紛紛跳腳,債務集中暴雷。“負可敵國”許家印進去了,楊惠妍搞出高管降薪,王健林喊來朋友解救“對賭”。昔日與房企“做最好朋友”的銀行嚇得不輕,有銀行直接蹦出來說明,“不會給有問題的房企提供貸款。”
這是銀行第一次打破與房企親密無間的關系。失去不靠譜的B端大客戶,銀行一直再尋找新大客戶。實際上,早在2020年,有先見之明的銀行就把目光放在了新能源汽車行業。
受益者是寧德時代。這一年,它們成功申請拿到1100億元銀行授信,擴充產能,奠定了“寧王”動力電池王者的地位。還是這一年,有6家銀行選嗅到商機與蔚來合作,累計向其提供了104億元綜合授信,拯救了“新能源最慘的男人”李斌。從2020年至今,銀行已經漸漸把新能源車企當作大客戶培養,而在投資層面,“保守”的銀行有著零零散散的動作。
一位投資人曾說,“股權投資市場,銀行是穩健的觀望者。”這句話理解出來是,“銀行關注投資,卻十分謹慎,哪怕不投,不能投錯。”沒辦法,銀行資金穿透是老百姓的錢,這使得其投資策略必須把穩健放到第一位。不過,把錢零零散散投給新能源汽車,銀行也怕。
怕什么?怕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下一個恒大”。號稱燒光200億元雷丁汽車的倒下,算是再次給銀行敲響了警鐘,讓它們意識到,投資新能源汽車要有更靠譜的背書。于是銀行逐漸把目光放到了有產業龍頭影子的“車二代”身上,肯定比造車新勢力安全太多。
這就有了工商銀行等機構參與嵐圖汽車A輪45.5億元融資,埃安獲得農業銀行等機構A輪182.94億元融資,還有長安、寧德時代、華為共同打造的阿維塔科技,B輪30億元融資得到了交通銀行等機構加持。看得出來,銀行青睞新能源汽車行業,更愛“車二代”。
發現“車二代”的靠譜路徑,2024年,銀行變得“大膽”起來,國有大行密集投資智己汽車也給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了實力最雄厚的資金,加速產業鏈技術、產品迭代與內卷。
造車新勢力舉步維艱,頭部車企與“車二代”的新一輪廝殺,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