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美的、海爾,是中國家電的三大巨頭。
不過,相比美的和海爾,格力的熱度顯然要高得多,動不動就成了熱搜常客。
然而,遺憾的是,格力近幾年的熱搜不僅和企業(yè)主業(yè)無關,有時還可能是網絡惡評。
這不,格力再一次選擇了用報案來維護自己,從而來降低“王自如事件”的熱度。
孟羽童離職后,格力跌出了世界500強;王自如的一句話,讓格力市值蒸發(fā)了50億!
誠然,格力是家穩(wěn)健優(yōu)質的好公司,市盈率低,還舍得分紅。
但架不住是非多,格力仿佛一直被放在輿論上“烤”,業(yè)績上卻是“寒氣逼人”:
近5年來,格力營收始終徘徊在2000億,凈利潤也是在240億左右忽高忽低。更別提最近3年的股價,還穩(wěn)定走低,大家都覺得格力股票還可以,但未來大漲就開始“不好意思”了。
“董小姐”差不多紅了20年,但格力的表現(xiàn)卻有些乏力,從孟雨童到王自如,都好似透露著格力為了品牌年輕化而用力過猛的“努力”!
格力的轉型之困,到底在哪里?
01
格力正在奔向年輕人,用倒擋飆車的方式。
年輕化,是近兩年幾乎所有品牌提及最多的營銷詞匯,非之一。但什么叫年輕化呢?做直播?玩帶貨?
都可以,也都不可以,年輕化是一個結果,并不注重于一種形式!
紅了20多年的“董小姐”就很年輕,這個是她的態(tài)度,更是其熱度的一種“變現(xiàn)”。
但這并不代表著格力的產品就年輕化了,同樣地王自如、孟羽童都不過是格力為了實現(xiàn)產品市場年輕化的一個過程!
因為,在互聯(lián)網信息驟變的今天,也許“董小姐”也意識到了格力似乎有些暮氣沉沉。
據(jù)相關統(tǒng)計,格力的產品主要受眾是“中老年群體”。作為一家在市場披荊斬棘又開宗立派的國民品牌,自然不愿也不甘被貼上“老氣橫秋”的標簽。
于是,格力開始嘗試轉型,2012年開始布局智能裝備,2013年發(fā)力小家電品牌,2015年切入手機,2021年進軍新能源,10多年來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做過不少的嘗試,但這些嘗試都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
后來直播火了,各家都涌入帶貨市場,董明珠“掌舵”下的格力也毫不例外!
對董明珠沖擊更大的事件可能是格力進駐京東十周年慶直播。
這場直播不僅讓董明珠與王自如重逢,成為王自如加入格力的契機,同時也讓董明珠意識到,直播帶貨的真實威力。那場直播創(chuàng)下了當時家電直播帶貨最高成交紀錄,成交額突破7.03億元。
此后董明珠連開13場直播活動,這13場直播帶貨活動總共獲得銷售額476億元,占到2020年格力電器當年總營收近30%,而王自如也在這13場直播中頻繁亮相。2021年,格力將渠道變革作為工作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直播渠道的搭建和掌控。
02
同一年,王自如和孟羽童相繼入職格力,成為了格力開拓直播渠道的籌碼。
結果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孟羽童既沒有成為格力專屬的“李佳琦”,王自如目前也仿佛成了格力年輕化前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前不久因為“董小姐”一句話,孟羽童再度成了熱議話題。
“董小姐”說:“網紅不網紅,還是一樣離不開自己真正的品質。有人認為(可以)用一個網紅來證明自己有價值,那就是無源之水。
這是一個資深“網紅”的經驗之談。
“董小姐”紅了差不多20年了,如果沒有“品質”,很難想象一個企業(yè)家能夠擁有如此長久的關注度,以至幾乎每次露面都能引發(fā)討論的熱潮。
中國的“網紅企業(yè)家”并不自董明珠始,但她可能是歷時最長者之一,至今仍能不時成為輿論焦點。
這跟格力空調有點兒像:問世并非最早,如今行業(yè)地位不可撼動。
但是,在中國三大家電巨頭這兩年的成績單里,格力卻是最讓人擔憂的那個。
2022年,論營業(yè)收入,格力的1901.51億元營收,比美的少了1555.58億元,比海爾智家少了 553.63億元。
論營收增速,格力只有0.26%,在美的、海爾、海信、TCL五家企業(yè)里排名倒數(shù)第一。
2023年上半年,相比美的集團1977.96億元的總收入,格力少了整整980.06億元。如果扣除兩家公司的“其他收入”,那么格力則已落后美的1009.69億元,是兩家公司有史以來主營收入出現(xiàn)的最大差距。
03
那么,格力這1000億元到底輸在哪里?
空調業(yè)務方面,格力從2020年開始處于下風,近三年差距不斷拉大,半年報差額已經擴大至220億元;小家電領域,2023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只有21.77億元收入,美的集團則以681.36億元收入領先30倍。
家電之外,格力電器的工業(yè)品和綠色能源、智能裝備幾塊業(yè)務在2023年上半年共創(chuàng)造了87億元收入,是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tǒng)收入規(guī)模的一半左右。
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997.90億元,同比增長4.16%;實現(xiàn)歸母凈利潤126.73億元,同比增長10.52%。
喜的是,格力電器的線上端開始發(fā)力。
2023年公司與直播行業(yè)龍頭、專業(yè)網絡推廣公司等達成年度戰(zhàn)略合作,通過多種信息流廣告等營銷工具,為自營直播間精準化引流,電商直播有效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00%。
但格力確實繞不開一個問題,就是公司核心的空調業(yè)務幾乎停滯,收入同比只增長了1.82%。
反觀美的和海爾智家,今年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調收入同比增長10.54%,海爾智家家用空調國內收入增長25%。
2023年第三季度業(yè)績是格力4年來同比最好的,營業(yè)總收入560.22億元,同比增長6.63%;歸母凈利潤74.19億元,同比增長8.50%;同時,在家電三巨頭中,格力前三季度及Q3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ROE)均為最高。
盡管如此,格力第三季度的數(shù)據(jù)對比美的,還不能望其項背。
10月30日,美的集團(000333)發(fā)布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期內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941億元,同比增長7.32%,歸母凈利潤95億元,同比增長11.93%。
而今年前9個月,相比美的集團2923.8億元的總收入,格力少了整整1365億元!
可以看出,在整個競爭格局中,除了美的保持大幅度領先外,格力和海爾在財務面板上也算你來我往、勢均力敵。
格力的營收比海爾低,但利潤比海爾高,但雙方的差距都不算很大。
04
營收落后,增速墊底,也連累了格力的市值。
最近5個月來,格力電器股價一度跌超14%,市值蒸發(fā)300多億元!
2020年1月,美的集團市值4090億元,格力電器3945億元,還處在同一水平。三年過后,美的最新市值3918億元,格力則縮水一半不止——2089億元。
哪怕是之前市值一直被壓一頭的海爾智家,也在格力市值走下坡路后,反壓一頭市值超了263億!
今年8月,中國142家公司上榜世界500強,格力卻跌出了榜單。
格力如今的財報和市值,不說是在吃老本,但對外的努力,結果顯得多少有些無力!
不可否認,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曾取得過許多優(yōu)秀的成績,但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舵手”的董明珠已經逐漸迷失了方向;在董明珠越發(fā)固執(zhí)且強勢的主導下,如今的格力猶如一艘已經偏離正確航線的巨艦,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從在香港的出租屋中拍下第一段Mac測評視頻,到走進家電巨頭格力,跨過這一道珠江,王自如花了近14年。
引入王自如,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成立30余年的格力轉型的焦慮。
總之,從之前的孟雨童,到如今的王自如,格力那股為了品牌年輕化而用力過猛的勁頭,透過每一塊單薄的屏幕,狠狠的甩到了每個人臉上!
如今的家電企業(yè)的新戰(zhàn)場早已變成了資本市場。
美的預計明年登陸港股,以達成A股、港股同時上市的新成就,而海爾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時間更早。
有資金,才有實力收購其他品牌,撬動更大的資源以強化自身的競爭優(yōu)勢。
如此看來,格力在未來的增長難題依然不容易破解。
從過去的品牌戰(zhàn)、渠道戰(zhàn),再到現(xiàn)在的資本戰(zhàn),家電市場依然在不斷進化。
格力曾經是品牌戰(zhàn)、渠道戰(zhàn)的勝利者,而面對“以資本換市場”的新生存法則,不知道格力還能突出重圍嗎?
參考資料:
《格力追美的,半年差了1000億》,市界
《作為曾經的家電三巨頭,格力掉隊了么?》,財才說
《手機業(yè)務“折戟”?董明珠的格力電器多元化何解》,侃見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