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路逆風、多次IPO未果的“燕窩第一股”有了新動向。
一路逆風、多次IPO未果的“燕窩第一股”有了新動向。
作者 | 王思琪
來源| 投資家(ID:touzijias)
一路逆風、多次IPO未果的“燕窩第一股”有了新動向。
中國證監會網站近日發布了一則關于廈門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燕之屋)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書。信息顯示,燕之屋計劃將發行不超過1.662億股普通股并在香港上市。
提起燕之屋,相信很多女性消費者不會感到陌生。2008年,劉嘉玲一句“吃燕窩,我只選燕之屋碗燕”,使燕之屋快速出圈。但在2011年一切發生改變,燕之屋產品被曝出了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的“毒血燕”事件,燕之屋口碑一落千丈,它們的IPO計劃也隨之擱淺。
卷土重來,燕之屋又找到了趙麗穎等明星代言,意圖找回一落千丈的口碑。這些年,燕之屋一邊講述著“專注高品質燕窩”的故事,一邊對資本市場念念不忘。它們反復徘徊在A股、港股之間,多次沖擊IPO未果。如今,完成上市備案的燕之屋,終于要翻盤了?
一
作為養生界的熱門滋補品,燕窩曾經備受女性消費者推崇。
從2011年開始,中國燕窩市場走出了一段連續9年增長的“奇跡”。到2020年,中國燕窩市場規模躥升至400億元。過程中,養活了燕之屋、小仙燉、正典燕窩等頭部品牌。
即便燕之屋在2011年經歷了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的“毒血燕”事件,都擋不住女性消費者對燕窩的喜愛。正是消費需求刺激了大批玩家、資本涌入燕窩市場,推動了產業9年繁榮。
但2020年同樣是燕窩市場9年增長的歷史拐點。
這一年伴隨全球風起云涌、環境變化,人們的消費意識由感性轉向理性。尤其網紅主播、“快手一哥”辛巴直播間“假燕窩事件”翻車后,燕窩變成了一個充滿爭議的滋補品。
網絡上,燕窩是滋補品還是“智商稅”的爭議從未間斷。2021年,連續9年增長燕窩市場步入“冰點”,規模大降至300多億元,2022年,燕窩市場規模回歸到400億元以上,可燕窩在分析師們眼中,已告別穩健高增長,變成了一條充滿波動性的不確定性賽道。
波動之下,頭部品牌廝殺愈發激烈。2022年,小仙燉發起了一波充滿火藥味的營銷大戰,它們閃耀博鰲論壇、拿下多個獎項,瘋狂布局電商,并強調“再次蟬聯天貓燕窩、滋補雙類目第一、斬獲京東POP店燕窩、滋補雙類目第一,抖音、小紅書燕窩品類第一。”
燕之屋不甘示弱,用大牌明星趙麗穎鎮場子。這一切其實是燕窩頭部品牌的“明爭”。“明爭”爭的是流量,爭的是影響力,爭的是消費者心智。“暗斗”,斗的則是資本力量。
資本力量上,燕之屋一直很吃虧。天眼查APP顯示,燕之屋在2016年以及2020年僅完成過兩輪融資。而小仙燉至少完成了5輪融資,背后投資方包括IDG資本、洪泰基金、CMC資本、正心谷創新資本、廣發證券、明星陳數等知名VC/PE、產業資本與個人投資者。
二
這就比較好理解,燕之屋為何積極尋求IPO,它們要率先搶占“燕窩第一股”頭銜。
資本邏輯里,誰先搶占“第一”往往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資金優勢。
缺乏一級市場資本力量的燕之屋,格外看重IPO征程。
可它們的IPO征程,一路逆風。
早在2011年之前,燕之屋就想過IPO計劃。如果它們那會上市,燕窩市場一片大好,“第一股”毫無爭議,估計小仙燉創始人林小仙、苗樹的創業事業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
畢竟,林小仙、苗樹是在2014年創業。可燕之屋錯過了“一騎絕塵”的機會。“毒血燕”事件暴雷,燕之屋投入了大量營銷、廣告成本,聘請明星,修復燕之屋品牌的美譽度。
資本力量本就薄弱的燕之屋感受到了市場殘酷洗牌,小仙燉異軍突起。它們只能寄托股市,找股民接盤。2019年,想盡快“第一股”的燕之屋發起第二次IPO沖刺,結果不了了之。
彼時,有媒體報道,“燕之屋為了IPO成功,早就完成了境外融資架構VIE。上市失敗或因燕之屋未在香港獲得相應經營燕窩的資質。”港股上市未果,燕之屋不肯放棄。
它們輾轉反側,將目光盯向了A股上交所。2021年,燕之屋披露招股書,準備主板上市,計劃募資10.19億元。充滿玄幻的是,上會前夜,燕之屋突然主動撤回了IPO申報。
2022年11月,有消息稱,燕之屋經與股東討論并考慮到當時的市況,決定重啟A股上市申請籌備流程,并向中國證監會廈門監管局提交籌備A股上市申請的IPO前輔導備案材料,并獲接納。然而,燕之屋的計劃再度落空,緊接著,它們又將目光轉至香港。
為此,燕之屋解釋了一番,“由于整體A股審批程序持續存在不確定性,且考慮到未來的業務發展計劃,及于港交所上市會為其提供一個獲取國外資本的國際平臺等,該公司決定尋求在港交所上市計劃。”也就是說,燕之屋覺得,“A股不適合它們,香港有國際大舞臺。”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三
事實如何,先不妄加揣測。
熟悉資本市場的人都清楚,A股上市的盈利標準比港股嚴格,導致企業高點上市、周期類公司占比達到45%。一些企業去港股上市,往往是卡在了盈利問題上。這里倒不是說港股標準低,港股的特性更適合需要長周期發展的企業,如醫藥、科技等,它們喜歡跑港股。
燕之屋算不算醫藥、科技企業?算不算長周期企業?顯然不是。即便它們公司全稱里帶著“生物工程”幾個字,它們也只是一家介于傳統與新經濟之間的消費企業。
估值不高、故事不多的消費企業看什么?主要看盈利,燕之屋思索再三避開A股逐夢港股,無形中暴露了盈利短板。根據燕之屋此前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實現營收13億元、15.1億元、17.3億元,乍一看很賺錢,實際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1.2億元、1.7億元、2.1億元。2022年,燕之屋投入成本甚至超越了2021全年營收。
營銷費用方面,燕之屋逐年遞增,分別為3.2億元、4億元、5億元。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末,燕之屋共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3.51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了51.75%。把錢投入營銷廣告與明星的燕之屋杯水車薪,它們熬到了快耗不起的邊緣。
所以,燕之屋沖刺港股IPO,多少有些無奈。
燕窩市場卷的厲害,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搶占消費者心智,資本力量薄弱的燕之屋十分被動。
但也有觀點認為,燕之屋頻繁沖刺IPO背后,隱藏著公司實際控制人及股東迫切的套現需求。股權結構上,燕之屋實際控制人、創始人黃健持有超19%的股權。可黃健并不輕松,他對外投資持股18%的美衛營(廈門)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顯示有“限制高消費”標簽。
雖然,燕之屋拿到了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書,這并不表示它們一定IPO成功,仍需要對相關資料、資質進行審核。值得玩味的是,再度赴港前,中國證監會曾要求燕之屋披露完整的“對賭協議”、“黃健個人債務”等情況給予詳細說明。隨后就傳出,燕之屋再次擁抱港股。
當然,還有前面那一段A股跑港股的“解釋”。不管怎么解釋,留給燕之屋的時間都不多了。
2024年11月22日,中國上海——近日,以研發為基石的意大利國際制藥公司凱西集團(Chiesi G...
作為五糧液集團所屬子公司的川紅集團,如何培養出兩名在全國大賽中獲獎的制茶匠人,榮光的背后又有哪些動人...
近日,全網關注的全國首家民營國家級森林公園——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陷入了一場“資質撤銷風波”,引發...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