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2000億的養豬巨頭牧原股份,似乎陷入多事之秋!
出于對公司現金流和債務,尤其是短債壓力的擔憂,過去一個月,牧原股份股價陷入“至暗時刻”。
從9月28日起,公司股價開始經歷放量下跌,疲軟一直持續到10月24日;
期間10月19日甚至一度跌停,股價創3年半來新低,市值較最高點蒸發超2000億元!
“承包制”、“裁員”等謠言四起之下,牧原股份開始“渡劫”。
其實,對養殖和飼料這一行,已經在低谷期停留了好幾年了,業內大多數的企業都不太好過,但都依然堅持著。
因為養豬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恰好秦英林深諳“豬周期”的變化,31年來帶領牧原股份歷經五輪“豬周期”的洗禮,都活了下來。
扭虧為盈,凈利潤9.37億元,今年三季度生豬養殖行業內盈利水平最高的企業。這是牧原股份10月底給投資者們的“答卷”!
不過,正值行業成熟前夜,包括牧原在內的所有養豬企業,都需要面對并適應低利甚至微利的現實。
01
眾所周知,豬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
自2006年以來,豬價共經歷了五輪周期,一輪完整的豬周期通常會經歷上行期、下行期和筑底期。即使深耕31年、已經十分熟悉養豬行業,秦英林帶領下的牧原股份(002714.SZ)還是受到了周期變化帶來的影響。
2023年10月,生豬價格破“8”,創7月以來新低。
養豬企業難逃壓力,養豬龍頭牧原股份股價一路下挫,市值已蒸發2000多億。
10月19日,牧原股份盤中大幅跳水,午后一度觸及跌停,23日收盤31.17元/股,創2020年以來新低,市值1700億元,較2021年高峰時蒸發了2000多億!較今年4月6日峰值50.77元/股跌去近四成。
其實早在9月底,諸如“牧原暴雷”“下一個恒大”的消息就開始在網上流傳。
國慶節后,公司“承包制”涉裁員爭議及負債傳聞愈演愈烈,甚至有投資機構專程趕來牧原總部,實地了解情況。
直到10月20日晚間,牧原股份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之子發布增持計劃,隨后公司部分董監高及核心人員跟進增持自家公司,牧原股份的股價才止跌企穩,并走出了連續上漲的態勢。
截至11月2日收盤,公司股價報37.8元/股,較近期最低價31.17元/股已經反彈約21.27%。
期間,牧原此前已多次回應投資者質疑。
10月9日,牧原召開電話會,回應投資者關心的“承包制”內容,并通報現金流及成本情況。10月22日,牧原股份召開投資者電話會,就現金流水平、短債上升、輿情處理、未來資本開支計劃等具體問題做出回應。直到10月24日,牧原股份股價開始止跌上揚。
02
說到“養豬”這個詞匯,很多人童年時期應該都或多或少聽父母、老師們講過這樣一個段子,“不好好學習,你以后可能就只能去養豬了!”
然而,風水輪流轉,時至今日養豬儼然已成為了市場上一門不錯的生意!
這點從之前萬科、碧桂園、萬達這些傳統房企巨頭涉獵養豬行業就能看出一二了。
畢竟,豬肉關乎的是民生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豬肉一直是我國居民主要的消費品,更是最主要的肉類消費品,中國一年大約吃掉6億多頭,整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已達萬億級。
據統計,2021年,我國肉類的總產量是8989.99萬噸,其中,豬肉的產量是5295.93萬噸,占比高達59%。
按照一般商品豬出欄時的體重,大概是110公斤,那就是4.8億頭。而全球活豬產量是11.5億頭,中國貢獻了41.7%。
可即便如是,養豬行業入門容易,做大做強卻很難!
因為,生豬養殖有個豬糧比,顯示的是生豬價格和作為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比值。
6:1被視作生豬養殖的盈虧平衡線,當豬糧比價低于5:1時,視為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
另外,豬價是決定當期利潤的關鍵,而產能則是影響未來市場供需的關鍵。
下半年以來,豬價經歷了短期的迅速反彈,彼時豬企短暫脫離了養豬虧損的局面。但好景不長,大漲過后豬價重新步入了下跌軌道。
據中國養豬網的數據,10月8日,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5.87元/公斤,與上周五(9月29日)的16.2元/公斤相比,下降2.04%。
11月1日,生意社生豬基準價為14.47元/公斤,與上月初(16.13元/公斤)相比,下降了-10.29%。
03
豬價的局部反彈難以修復資產負債表,不改行業產能去化大趨勢,產能去化仍將是貫穿2023年的行業“主基調”。
但實際情況是,雖然豬企都知道產能充分去化了豬價反轉才能真正到來,但沒人想要主動控制產能,即便資產負債表持續惡化。結果就是,大家都在死扛,行業產能去化十分緩慢。
總而言之,養豬看似是一個簡單的行業,但要真正做到規模化、品牌化飼養,其難度可想而知!
就目前來說,豬企們普遍都處于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煎熬之中。
相對而言,牧原股份的情況卻算是這些企業中最好的表現了!
根據最新發布的三季報,整體來看,A股養豬三巨頭前三季度依然處于虧損中,不過,從單季度來看,部分豬企似乎有了不同的信號。
2023年前三季度,養豬三巨頭共銷售生豬7839.64萬頭。其中,牧原股份共銷售生豬4700.9萬頭,溫氏股份共銷售肉豬1832.59萬頭,新希望累計銷售生豬1306.15萬頭。
不過,這三巨頭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達102.3億元(牧原虧18.42億,溫氏虧45.3億,新希望虧38.58億元)。
雖然都是虧損,但是分季度來看,各家的狀態卻各不一樣,牧原、溫氏第三季度扭虧為盈,新希望依然虧損。
財報顯示,“豬老大”牧原股份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29.69億元,同比增長2.72%;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虧損18.24億元。
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1.00億元,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9.37億元(養豬盈利14億,屠宰虧損2.5億),雖然同比下降了88.57%,但環比第一、二季度,實現了扭虧,成為今年三季度生豬養殖行業內盈利水平最高的企業。
溫氏股份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1.59億元,同比下降96.22%,環比今年第一、二季度同樣實現了扭虧。
新希望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8.75億元,同比減少161.05%,依然處于虧損中。
從行業頭部表現可以看出來,養豬這一行的情況,現在有多么嚴峻,要想絕地反擊,出現市場大逆轉,似乎還需要更多的同行出局才行。
04
牧原股份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始創于1992年,在A股市場有著“豬茅”之稱,是A股市場知名大白馬,如今已經成長為生豬養殖行業乃至農林牧漁行業龍頭。
其創始人秦英林從22頭豬養起,穿越多個豬價周期,從上市到千億市值,牧原股份用了5年,而從一千億市值到5000億市值,牧原僅僅用了不到2年半的時間;
2021年2月,牧原股份以“豬茅”的姿態,總市值突破5000億元!
今年5月16日,在《新財富》發布的2023新財富500富人榜單中,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夫婦位列第九,這已是他們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前十名的位置,不愧“豬茅”之稱。
目前,牧原股份已在24個縣區投產68棟樓房豬舍,共計625萬頭生豬產能,在建規模25萬頭左右。
前不久,針對外界十分關注的終止GDR發行的原因、實施共創制的進展、屠宰肉食板塊的業績情況等問題,牧原股份的高管團隊也逐一進行了答復。
目前,養豬行業的低迷期還在持續,即使是被稱為“豬茅”的牧原股份,這一次表現得也很吃力。
如何從平穩發展,轉向質量發展,從而降低豬周期對公司的影響,提高利潤降低負債,將是牧原股份未來最重要的工作!
或許,跨過了一座大山后,牧原股份又迎來了新的大山。
參考資料:
《河南千億豬王釋放了一個信號》,市界
《牧原股份再創新低,市場在擔憂什么?》,證券之星
《“千億豬茅”渡劫:牧原股份高管層現身“辟謠”》,中國企業家雜志
《實探牧原:做光伏發電旨在降低成本,推行共創制未改原有養殖模式》,新京報貝殼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