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棉花如何?現在的交易也進步到進入了輿論時代,誰在說真話,誰在說假話,我們只談邏輯?! ?/p>
棉花如何?現在的交易也進步到進入了輿論時代,誰在說真話,誰在說假話,我們只談邏輯。
棉花超過1.8萬現貨的歷史沿革,一共3次,2010年一次,2018年一次,2021年一次。所以真正意義上,在這20年里棉花站上1.8萬只有兩次,就是2010年與2021年。在這20年里這兩次棉花站上1.8萬以上的共性是什么?是消費還是供應?顯然都不是,唯一的共性是兩個階段都是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然后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全球的主要國家行為的一致性,意味全球“合力”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朝著同一個寬松的方向去施展。
2010年是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大危機,大家為了這個危機一起去解決問題,特別是中美共振。2021年也同樣是人共同的危機,就是新冠,在這里感嘆一下金融的力量,像新冠這種危機都是用金融政策來解決,這里重點也是中美,形成了共振。
在這20年里,棉花在供應與消費方面都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局面,供應緊張也好,寬松也好,消費好也好,差也好。在這個20年的期貨上市到現在的周期里,都出現過,為什么只有這兩次能夠穩穩站上1.8萬這個關口,顯然不是供需關系能夠支撐的,是靠全球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共振的結果。
關于搶收:
搶收,不知道什么時候,市場開始有了搶收這個意識形態,我們細細回想一下這么多年的收購季,真正搶收的只有2021年,也就是所有軋花廠巨虧的一年,此外,還有哪一年搶收?對于搶收,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搶收是個啥意思?大家說的意思是說軋花廠太多,籽棉太少,所以搶收是必然。那么真的是這樣的么?
軋花廠太多,籽棉太少這個事情大家想一想,軋花廠的生產力一年只能用4-5個月,還有6-7個月的生產力本身就是過剩的,也就是說軋花廠的生產力長期就是巨量的供大于求,10月份開始收購,正常1-2月份就基本加工完畢,這是其一。軋花廠的生產力過剩長期以來都存在,2016-2019年軋花廠年年都很賺錢,特別是北疆的,完全沒有任何搶收的概念與說法,一收就閉著眼睛賺錢。當我質疑搶收的事情的時候,有些人說是2019年大量建設新的軋花廠,所以加劇了軋花廠僧多粥少的局面,這個說法至少闡述了一個事實——就是的確2018與2019年新建了大量的軋花廠,那我們以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這4年的收購期為例分析一下,我們以每年的國慶前開始9月30日-11月30日為收購周期,觀察這幾年的收購周期的價格波動形態,2019年9月30日-11月30日棉花的波動區間是12165-12735,2020年9月30日-11月30日的波動區間是12740-14560,2021年9月30日-11月30日的波動區間是19460-21200,2022年9月30日-11月30日的波動區間為13400-13360。對應2019年收購季價格平穩,2020年收購季價格上漲,2021年收購季價格上漲,2022年收購季收購價格平穩。因此得出結論,這幾年軋花廠的數量都是很多的,但并不是每一年收購季都搶收,每年的收購其實也都是跟著市場的情況在展開的,軋花廠不論是多是少,都是為了賺錢來的。今年收購不論是1萬還是2萬,他會選擇去收的最基本的邏輯一定是,當下或者覺得未來能夠比收購更高的價格賣出去,他才會去收購,而不是像當下,所有人都給軋花廠扣了個你搶收就是個勇士的帽子,殊不知往前沖就是烈士了?,F在市場上有些特別奇葩的現象與人,不停在制造一種輿論,就是軋花廠只要是個正常人就應該搶收。你想啊,你廠多籽棉少,所以你得搶啊,軋花廠好像還真被催眠了,好像就應該搶收,不然好像很不潮流。但是,任何一個商業行為不應該是為了盈利么,而不是為了滿足市場的意淫而做出行為。
但是軋花廠這真的有這么笨么?我們看看現實情況,軋花廠真的挺笨,但是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笨,其實每年的收購是以什么為依據呢,不論什么價格其實每年軋花廠敢收的基本是因為當下能賣出去,甚至包括大家巨虧的2021年,其實那年一開始收購紡織廠前期買的都是23000以上的棉花,那個時候很多軋花廠當下收購是能夠順價銷售給紡織廠的,紡織廠才是第一個接盤收購價格的對象,而不是軋花廠。所以一開始軋花廠搶不搶,其實是看紡織廠接不接第一棒的,所以軋花廠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笨,但是為什么又有一點笨呢,因為紡織廠只接你第一棒,并沒想著接你的第二棒,而軋花廠的行為是今天紡織廠愿意1萬買你的棉花,他就1萬收購1萬噸棉花,可紡織廠只買1000噸,剩下的就是軋花廠的風險了。說軋花廠笨也是不公平的,這也是由兩個工業形態不同所導致的,軋花廠是2個月要生產1年銷售的東西,而紡織廠是可以按需采購的,你價格低風險小或者紗線銷售非常好,利潤非常好,他就多買,不好他就少買。而軋花廠前期如果紡織廠一開始愿意接第一棒,他的收購是很難停下來的,因為紡織廠接第一棒的行為會持續接近1個月,這1個月軋花廠基本已經收購大半。紡織廠只是牽了一下你的手,你就認為他要跟你私定終生。
所以要說回紡織廠接不接第一棒的問題了,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紡織廠會接第一棒,這里面有幾個要素要拆解一下。一方面是棉花的期末庫存高低,棉花期末庫存低會導致紡織廠在新老花交替的階段里棉花緊張,所以為了保證原料使用就要被動接受軋花廠即期的任何價格,在這種情況下紡織廠會接第一棒。還有就是紡織廠當下棉紗銷售非常好,利潤非常好,又或者棉花的價格非常低,這幾種情況都會讓紡織廠對未來的預期是正面的,紡織廠會主動進場去接第一棒,而且有可持續性,不止接一棒,會接好幾棒來建立庫存。
關于今年搶收:
那我們看看今年的情況,今年的期末庫存毫無疑問會是低的,也就是說今年紡織廠大概率是要硬著頭皮去接第一棒的。但是這里有一個變量,就是“拋儲”。今年拋儲在時間維度與數量維度上國家都沒有給一個明確的說法,意味著可左可右。如果拋儲一直拋到新花上市,那么紡織廠這個被動接第一棒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可以靠拋儲續命。那時拋儲價格就會是收購價的指引,甚至會比它低,因為只有比拋儲價格低紡織廠才會進場,軋花廠大概率不會前期沒有紡織廠入局的情況下自己干巴巴地去收個高價然后站在邊上看,等著漲價。當然如果絕對價格足夠低,紡織廠自然也會進場。我們看下現在的拋儲成交情況,近期平均每天1萬噸,每天都是全額成交,價格基本上比市場現貨價格便宜500元左右。市場棉花緊缺應該是一個真實情況,可為什么拋儲出來后的價格一直是比市場的價格低的呢?如果市場棉花資源很緊張的話應該是正向反饋,即拋儲與現貨交替上漲。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東西不夠呀,那怎么辦?大家要搶著買,僧多粥少,這不就是市場上一部分人對軋花廠搶收的想象局面么?搶拋儲拋儲漲,搶現貨現貨漲,你漲完我漲,輪番漲。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棉花緊缺拋儲價格卻一直低于市場,甚至在這段時間里把現貨的基差也拉下來的情況呢?主要原因并不是棉花不緊缺了,而是紡紗虧錢了,產業的承受能力不夠了。現在現貨才1.8萬呀,為啥2021年2.3萬都能承受得了,為啥1.8萬就受不了了呢?這個就是為什么這20年來 ,只有2010年與2021年棉花能穩穩上1.8萬的原因。因為現在缺乏全球共振,缺少中美共振,缺少全球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合力。本身從商品的角度,高價抑制需求,低價刺激需求。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今年與2021年同期的一些產業狀態對比。2021年的8月份棉花價格也在1.7萬多,今年也是,同樣期末庫存都緊張,但是不一樣的在哪里?2021年8月份的時候棉花與棉紗32支的價差是10300,今年是6850,2021年8月份的時候下游紗線沒有庫存,紗線漲在前面,紡織廠利潤爆棚,產業承載力特別強。今年,下游隨著價格的上漲,累庫超過100萬噸棉紗放在倉庫,紡織廠不要談利潤了,紡紗虧損幅度在歷史高位,棉花與棉紗的價差在歷史低位。今年明顯棉花消費前置了,所以導致了上半年下游消費并沒有起色,可是棉花消耗很多,變成紗線累在倉庫,這個折算成棉花也要130萬噸以上。而這個被前置掉的棉花消費大概率會在明年的新花年度吐回來,意味著用上半年的消費推下半年,會極其危險。在沒有“巨好”的宏觀背景下,1.8萬的棉花已經是非常非常高價的代表了,所以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開始抑制消費了。有好的背景,3萬也不算貴,沒有的話,這20年已經告訴大家1.8萬的棉花非常高了,高到開始抑制消費了。這20年來棉花增產減產,紡織廠的利潤高高低低,銷售好好壞壞,整個周期把該出現過的情況都遇見過了,可棉花不也一直在1.2萬-1.8萬之間波動么?因為要突破,需要大背景的力量。那就進入另外一個估值體系的認知里了。
我們看看現在的紡織現狀,分析推演一下后續的消費可能性,現在廣東、浙江、江蘇的全棉紗庫存在110萬噸左右,佛山80萬噸起步,剩下的江蘇浙江分分,折算棉花大概在130萬噸左右。我們注意一個現象,今年上半年是一個怎么樣的環境,疫情剛放開,國內有消費階段性反彈的需求,棉價國內比國外低,造成了產業的競爭力劇增,也增加了國外對我們產品的需求。再一個最重要的要素,棉價絕對價格太低,這幾個利好要素堆積,上半年漲得非常理所應當。但是這么多的利好,才過半年,市場已經積累了110萬噸的棉紗庫存,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實際消費遠比大家設想的差距大太多。上半年的消費都是靠著預期打開的交易型消費,不是使用消費好了,而是大家的投機需求把在上半年交易出虛假的繁榮。那么再往后下半年我們要面臨的是什么樣的局面呢?疫情放開已經過了半年,幾乎所有的國家在疫情放開后都有消費反彈,屬于釋放型的反彈過了半年后幾乎都拐頭向下。我們這3年的疫情情況大家應該最有感受,這3年全無代價?就像一個人被打了一頓,打的時候很疼,打完就好了?還比沒被打之前舒暢?我想剛打完就是比被打的時候舒服些,疼的還在后面。上半年有兩個要素也是下半年完全相反的情況,一個是國內的棉花已經不比國外便宜了,而是貴了不少,二是棉花本身的絕對價格在歷史上看也屬于非常高位。這兩個要素也是很致命的,疆棉被制裁,導致了去年的國內棉花比國外的棉花便宜。現在制裁沒消除,但是我們棉花又回到比國外貴接近兩千的局面,從現在已經又開始大量進口紗進來的情況來看肯定會抑制國內的消費。絕對棉價的高企在某種程度上只會讓紡織廠隨用隨買得更多。因為投機價值隨著價格越來越高,投機屯庫的價值就越來越小,后續的壓力只會回到棉花端。現在整個市場有時候也讓人哭笑不得,放著100多萬噸棉紗視而不見,哪里有個銷售有點單子,就到處宣傳說產業好轉,產業信心回升之類的,著實是非常不講武德,對很多非產業的相關投資人士進行誤導。不過也說明市場在進步,交易也進入了輿論助力時代。
然后還有一個要素是關于產量,也是今年大家很關注的一個點。如果大覺得今年減產所以價格應該上漲,那么我就需要來捋捋這么多年來的產量數據、配套每年的期末庫存,就是來年整年的供應。我們就來看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否真如大家所說的今年產量很低,期末庫存很低,所以價格得漲,看看今年的產量與期末庫存給明年帶來的供應局面在這么多年里屬于怎么樣的水平,然后價格又是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從收儲之后到現在的最近小10年的數據來看,產量最高的是去年679萬噸,產量最低是2015年的453萬噸,今年的產量預估在600萬噸,是小10年來第3高,上過600萬噸的只有3個年份,一個是2020年-2021年的630萬左右,2022-2023年的680萬噸左右,還有就是今年的600萬噸左右,這10來年全部在600萬噸以下,所以今年的產量并不低,甚至說還挺高的。而期末庫存包含國儲的量從2017年到今年一直都處在比較穩定的550萬噸這個平均線上下一二十萬噸。也就意味著明年整年的棉花供應在近幾年里是處于一個正常水平,甚至可以說是偏高的水平。不明白為什么會有明年棉花產量供應很緊張的說法?去年的棉花是創記錄的高,在去年的基礎上減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能說比姚明矮,就是個矮子吧。感覺現在整個莫名其妙的一些關于制造軋花廠就應該搶收的輿論對軋花廠實在是很不利,把軋花廠都給整懵了。從交易的角度,是不是存在現在整那么多沒底線的輿論是不是著急沒人接盤、沒有人來換手,就看看能不能忽悠讓軋花廠跟紡織廠是不是能在高位把盤子接走的可能性?
關于高利率:
在美國也就是美元利率超過5%的背景下意味著什么,利率與商業活動的活躍程度是成反比的——利率高下,商業活動的活躍程度就會降低。算筆小學生的帳,同樣一個商業行為在不同利率下的收益關系,拿著一筆資金開展一個商業活動人車馬喂一系列辛苦操作下來,一年能創造5%的利潤,如果利率為0%的時候,那就是凈賺5%,如果利率為5%的時候,你的收益為0%。但是如果你不從事該商業活動你把資金存入銀行也可以賺5%。那么正常情況下,大家一定會選擇不做這個商業行為,而會選擇把資金存銀行。如果是借貸去做就更不可能,每一個商業行為基本都是拿風險換收益,如果無風險收益給到足夠高,那么商業行為就必然會隨著無風險收益越來越高而變得越來越少。居民消費也是同樣的道理,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這些用負債來消費的國家,利率越高,實際上消費成本越高。
棉花兩次過1.8萬都是在美國利率趨近于0%的時候發生的,美國的利率高基本上伴隨著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利率都會跟隨,所以整體的消費會轉好的概率短期內并不大,有做進口棉的朋友們應該跟外商接觸得多,在當下這個利率下,很多棉商并不愿意自持太多的貨長期壓著,所以今年外商賣貨也積極,外棉的基差也一直上不去,不愿意長期持有貨物,因為持有成本太高了。利率低大家是不怕庫存的,但利率高對于庫存的傷害性太大,所以下游終端其實是一樣的。國外只要利率高,各大品牌各大零售備庫的體量一定不會大,時間成本太高了,因為持有現金的增值是確定性的,持有貨還有風險,而且隨著時間成本不停上升,大概率會以剛需為目標來做庫存,不太會以不確定性的博弈來做庫存。當利率足夠低,長期持有貨物總是能夠熬過貨物的周期,最終以收益為結果,因為跨周期不產生成本,但是如果利率高,持有貨物跨周期的時間成本會讓你傷痕累累。
從陰謀論的角度來說,美國加息都是為了制造危機,當然這個不作為依據,畢竟是陰謀論嘛!不過在美國大幅加息的周期里,大家應該做的是防范風險,靜待一場危機,然后就遍地都是機會了。哪怕沒有危機,在全球高息的貨幣政策背景下,也不應該是激進的時候!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各種局面真的是能支撐棉花1.8萬以上的估值的環境么?
疫情剛結束,疫情3年,政府損耗與民間的損耗不可估量,對未來的消費存在巨大的負面不確定性,因為從大部分國家疫情放開后的整個消費曲線都是先揚后抑。我們是不是能例外?
房地產暴雷,以恒大與碧桂園為首的宇宙房企的暴雷對經濟面的影響也是負面影響。
金融暴雷,以中植系為代表,后續還會不會有,大概率會繼續出現。
7月份的經濟與進出口數據,可以用觸目驚心、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美國利率超過5%,全球都處在高利率狀態,降低商業活動。中美博弈,關系惡化,全球政治格局不穩定,大家都在往反方向使勁,共振的概率很低,合力的概率更低。
關于交易:
回到交易層面,做多靠錢做空靠貨,這個最基本的游戲規則放在這里,那么現階段的確是不好跌的,因為沒有貨來做空了,那么時間是誰的朋友?現在多頭等著搶收,空頭等著600萬噸棉花上市,今年除了中國稍微減產,國外基本都是增產,收購到底是多頭的核武器,還是空頭的原子彈?現在好多人都喊著棉花要2萬以上,朝著3萬進軍。當然,未來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在朝3萬進軍的路上,大家大概率還會在一萬二三的地方再次會師,然后一起吹響沖向3萬的號角!
原創作者:嬉皮笑臉
1月22日晚間,神農集團(605296.SH)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報告期內,公司預計實現歸母凈利...
近日,中國黑芝麻黑色食養產業的領軍企業——南方黑芝麻集團(證券代碼:000716.SZ)再度傳來捷報
2025年1月21日中金公司發布了“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遠知行的調研報告,這一報告引起了媒...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