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憂參半,正是健身獨角獸Keep當下最真實的寫照。
作者 | 趙思蕊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喜憂參半,正是健身獨角獸Keep 當下最真實的寫照。
喜的是,第三次沖擊港股IPO的Keep ,終于通過港交所聆訊。倘若順利掛牌交易,Keep 有望成為“運動科技第一股”。
憂的是,在Keep 通過上市聆訊前夕,高盛退出其香港IPO 上市聯席整體協調人。有投行人士表示,當前香港市場IPO 行情不景氣,高盛可能覺得賣不掉,就退出了。
除大環境因素外,Keep 自身情況也不容樂觀。過去三年,Keep累計虧損近19 億元,至今還沒跑通盈利模式。喊出“自律給我自由”口號的Keep ,如何才能實現“財富自由”呢?
一
屢敗屢戰的Keep ,歷經三次IPO 沖鋒,終于拿到了資本市場的入場券。倘若成功上市,Keep 有望成為“運動科技第一股”。
這本來是好事一樁,但變故也如影隨形,就在Keep通過上市聆訊的5 天前,高盛退出了Keep 香港IPO 上市聯席整體協調人。
一般而言,在港交所IPO 項目中,發行人通常會聘任保薦人、承銷商等中介機構,這與A 股大體相同。
但在2022 年8 月,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規則》,除前述中介機構外,發行人還必須聘請整體協調人,且港交所主板IPO 項目必須在遞交上市申請前不少于兩個月委任保薦人兼整體協調人。
作為發行人委任的中介機構之一, 整體協調人主要操盤后期的全球發售工作,擁有向發行人作出分配建議和超額配股行使酌情權等權利。有市場人士指出,港交所修改規則的初衷是為了平衡保薦人的風險與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今年以來,高盛第四次退任整體協調人的角色。今年4 月、5 月、6 月,高盛先后退任第四范式、科笛集團、藥師幫三家公司的整體協調人。
對此,有部分市場人士猜測,這或許與新股的承銷效果不佳有關。而銷售效果不佳的背后原因,或指向了歐美等亞洲以外投資者對于港交所IPO 項目的熱情正在消退。
有投行人士表示,外資投行的特點是傾向于投資者,而不是發行人。從大環境來看,現在香港市場IPO行情不景氣,為了發行順利,外資投行偏向壓低發行價。倘若公司上市前估值太高,按原定的發行價賣不掉,可能就會選擇退出。
事實上,港交所IPO 國際發售情況的確不容樂觀。Wind 數據顯示,2022 年成功登陸港交所的75 家企業中,國際發行有效認購倍數的中位值僅為1.40 倍,與2021 年3.89 倍的認購倍數相比出現大幅下滑。
上述投行人士分析認為,高盛的PB 客戶(Private Banking 客戶)基本都是歐美客戶,這些客戶對中國本土公司不再感興趣,“可能高盛覺得賣不掉,就退出了。”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Keep 在上市前已完成8 輪融資,投資團隊眾星云集,其中不乏軟銀愿景基金、高瓴資本、GGV 紀源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時代資本、BAI 資本等頂級投行。Keep的最新估值達20 億美元(約145 億人民幣),妥妥的健身獨角獸。
高盛在Keep 上市前夕不戰而退,或是因為在市場的預期里,Keep 的IPO 可能賣不出好價格。還有另一個猜測是,Keep 即使順利上市,也可能發生估值倒掛的情況。
二
Keep 的起點,源于一個90 后大學生減肥成功的勵志故事。
Keep創始人王寧,出生于1990 年6 月,屬于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高考時王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計算機專業,進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大學里流傳著一句話“畢業季就是分手季”,王寧也未能幸免,原因是太胖。彼時,王寧體重180 斤,還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壓力,他害怕因為體型被嫌棄,于是立志要瘦下來。
王寧幾乎翻遍了網上所有的減肥社區,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制定了一套減肥方案。之后,王寧又用了半年時間,成功減重50 斤,體重直線下降至128 斤,整個人脫胎換骨。
瘦身成功的王寧,實現整容級逆襲,大家紛紛向其請教減肥經驗。在分享瘦身經驗的過程中,王寧萌生了做一款分享健身內容產品的想法。2014年9 月,Keep 橫空出世,輔以經典slogan :自律給我自由。
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后,Keep 的業務觸角不斷外延,并開始探索商業化變現。目前,Keep 的業務模式包括線上健身內容、配套運動產品以及智能健身設備,Keep 似乎想要打造從線上到線下、從吃到練到穿的全業務的閉環產業。
健身行業看似單一,實則包羅萬千,涵蓋吃、穿、練、用四大領域,鮮少有企業敢說自己全面覆蓋健身領域。成立至今,Keep 一直面向健身人群,致力于提供吃、穿、練、用多品類解決方案,逐漸成長為行業領頭羊。
三
龐大的用戶群體,加之日益豐富的產品線,推動Keep 的營收規模節節攀升。
據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2020 年至2022 年,Keep 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07 億元、16.20 億元、22.12 億元,呈逐年穩步增長的態勢。
但與此同時,Keep的業績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報告期內,Keep 的經營虧損分別為1.28 億元、9.68 億元、7.89 億元,過去三年累計虧損18.85 億元。
這與Keep 近年來高昂的營銷開支脫不了干系。報告期內,Keep 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02 億元、9.56 億元、6.46 億元,過去三年累計高達19.04 億元。
缺乏造血能力又大肆搞營銷的Keep ,亟需通過商業模式盈利來止虧轉盈。那么,Keep 靠什么掙錢呢?
成立至今,自有品牌產品一直是Keep 的營收主力。報告期內,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收入分別為6.37 億元、8.72 億元和11.37 億元,占總收入的57.5% 、53.9% 和51.4% ,是最大的收入來源。
賣獎牌也為Keep 創造了不少收入,這與Keep 開展的虛擬賽事有關。2020 年,由線下馬拉松產生靈感,Keep 在平臺上發起跑步活動。用戶報名參與,報名費大多數為39 元,報名后開啟Keep 完成相關運動,即可獲得一塊專屬獎牌。
此外,Keep 還在活動策劃上推出IP 獎牌活動,例如和日本著名IP 三麗鷗家族合作,同時也在不同節日里開展獎牌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前來打卡。
目前,Keep 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付費獎牌產業鏈。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搜索Keep 獎牌徽章詞條,有1 萬+ 條相關筆記。以至于有互聯網博主發文曝光稱:Keep靠著賣獎牌就賣了5 個億。
依托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Keep ,近年來逐步轉戰線下。自2018年起,Keep 開始發力線下健身業務Keepland ,目前Keepland 擁有10 家線下門店,均在北京。
實際上,早在2018 年,Keep 就開始布局線下健身業務Keepland ,首戰選在上海。2019 年3 月,Keepland 上海首店開業,但不到一年就關停,目前僅保留北京業務。
從資金角度出發,線下健身房是重資產模式,需要投入租金、器材、教練費用等,且短期內無法帶來可觀的收入。對Keep這樣靠融資活著的品牌而言,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線下健身房要承受不小的資金壓力。
對金錢的渴望,推動著Keep 的上市進程。2022 年2 月,Keep 第一次沖刺港股,因6 個月內未通過聆訊,IPO 申請狀態轉為“失效”。同年9 月,Keep 第二次沖刺港股IPO ,再度鎩羽而歸。
今年3 月,Keep 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次終于敲開了港交所的大門,拿到了資本市場的入場券。不過,在屢敗屢戰的拉扯中,Keep似乎錯過了最好的上市窗口期。
過去三年,受防疫政策影響,人們外出活動受限,加之健康意識覺醒,居家健身成為最佳選項。在此期間,Keep 坐享流量紅利,平臺用戶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而眼下,隨著社會活動恢復正常,Keep 的居家鍛煉紅利期結束,引流難度加大。更嚴峻的是,當下港股市場IPO 行情不景氣,“流血”上市的Keep,要演繹一場精彩的IPO 并不容易。
投資家網5月19日消息,運動科技公司 Keep 正式宣布于今年年初完成 8000 萬美元 E 輪融資...
投資家網7月10日消息,運動科技公司Keep完成1.27億美元D輪融資,由高盛領投,騰訊、GGV紀源...
2025年2月24日,匯通達網絡(9878.HK)宣布深入融合DeepSeek的首個AI員工“小匯”...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