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年間,翰森制藥的創新藥收入占比從18.9%提升至今年H1的52.3%,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家由創新藥驅動業績增長的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藥企。
兩年間,翰森制藥的創新藥收入占比從18.9%提升至今年H1的52.3%,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家由創新藥驅動業績增長的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藥企。
從仿制到仿創結合,再到創新藥為主,翰森制藥(以下簡稱“翰森”)用了7年完成了由仿到創的過程。
近日,翰森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其中一項數據非常亮眼:2022年上半年翰森創新藥收入約23.21億元,同比增長約84.8%,創新藥占收入比重大幅提升至約52.3%,創下新高,上年同期為28.5%。
這一數據對翰森來說是里程碑式的數據,意味著其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家以創新藥驅動業績增長的創新藥企。翰森的成功轉型也給行業提供了創新轉型的樣本,并給轉型中的傳統藥企們注入了信心。
翰森到底是如何轉型成功的?有哪些重磅產品?其未來前景如何?分析其最近幾年的財報,可以解答這一問題。
成功換擋背后:創新藥及時接力,聚焦核心趨勢明顯
如果對翰森成功換擋至創新藥這一結果復盤,會發現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產品結構的改變,二是產品所在治療領域表現出的聚焦趨勢。
近三年是翰森創新藥爆發的關鍵時期。從數據上來看,其創新藥收入從2020年H1的7.52億元增長到今年H1的23.21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5.68%;創新藥收入占比也從兩年前的18.9%提升至今年H1的52.3%。
數據背后是產品在支撐。從2019年至今,4年間翰森獲批了5個創新藥(4個自研+1個引進),聚乙二醇洛塞那肽(2019年)、氟馬替尼(2019年)、阿美替尼(2020年)、艾米替諾福韋(2021年)、伊奈利珠單抗(2022年),前述四個自研創新藥以及2014年上市的新藥嗎啉硝唑氯化鈉成為了現階段翰森業績增長的驅動力。
尤其是阿美替尼,2020年3月首次獲批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后,商業化上市首年便銷售過億。去年年底阿美替尼進一步獲批了一線治療,銷售持續發力,成為翰森增長最快的品種,據估算,該品種可能實現了翻倍增長。
據分析,阿美替尼的增長密碼核心是“產品力”。一方面阿美替尼是中國首個原研的三代EGFR-TKI類創新藥,有先發優勢;另一關鍵是經過認可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據了解阿美替尼是全球首個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超過1年(二線使用)的三代EGFR-TKI,目前已被納入《2022年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一線適應證和二線適應證,均為I級推薦。
同時與翰森的商業化策略密切相關。對腫瘤創新藥來說,醫保準入是最重要的準入渠道。翰森深諳其中的規則,阿美替尼獲批后便第一時間將其推進國家醫保目錄,迅速占領市場,據媒體報道截至今年3月,已有約15萬人使用過阿美替尼。阿美替尼獲批一線治療后,將面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嘗過醫保甜頭的翰森,也在第一時間將其乙肝創新藥艾米替諾福韋推進了醫保,使之成為最快一批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之一。2021年6月,艾米替諾福韋獲批用于治療成人慢性乙型肝炎,當年11月便通過談判進入醫保。同時翰森對此展開了密集的學術推廣,該藥已被納入《CSCO肝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并作為I級推薦。
在重磅產品輪換之際,翰森所覆蓋的治療領域也呈現出聚焦趨勢——以腫瘤領域為核心,中樞神經系統、抗感染為輔,代謝及其他領域探索。數據顯示,2017年前述三大領域收入占比合計僅占51.12%,到2022年H1這一數字攀升至87.8%;尤其腫瘤領域相較2017年時收入占比已然實現翻倍,從2017年的約25%到現在的55.3%。這一聚焦的趨勢實際上也是醫藥行業的大公司發展趨勢的縮影。
翰森的未來:BD和自研雙引擎,BD已現成果并入快軌道
翰森現今在創新藥上的亮眼表現是過去多年投入創新的結果,未來的高度則取決于當下所做的事情。過去4年翰森依靠自主研發上市了5個1類新藥,接下來,其成果將來自自主研發和外部合作兩部分。
從2019年翰森開始通過外部合作來拓寬管線,3年下來,BD成果在今年初步顯現,達到一個里程碑。
BD分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兩部分。在“引進來”方面,今年3月,翰森的CD19單抗伊奈利珠單抗已經獲NMPA批準上市,該藥是全球唯一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的產品,已被納入《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年版)》,并獲得A類推薦。據翰森透露,下半年伊奈利珠單抗將正式上市銷售,此外該藥用于治療IgG4相關疾病和全身性重癥肌無力的兩個適應證,已經在全球包含中國在內開展國際多中心的關鍵注冊性臨床試驗。
公開信息顯示,伊奈利珠單抗由翰森于2019年5月從Viela Bio(目前已被Horizon收購)引進,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開發和商業化該產品。伊奈利珠單抗目前已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地方獲批。
在“走出去”方面,翰森首個License-out項目阿美替尼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今年6月,阿美替尼在英國(MHRA)一線治療EGFR突變晚期或轉移性NSCLC上市申請獲得受理,有望成為國產同類品種中首個成功在海外上市的創新藥。
這僅僅只是開始。2021年以來,翰森的外部合作進入快車道。
光是最近兩個月就已經達成了3筆重磅的BD交易,包括近日與GHDDI達成的最高16.92億元共同開發口服新冠藥(3-CL蛋白酶抑制劑);包括以最高可達1.7億美元的金額,從韓國TiumBio公司處獲得口服非肽類GnRH受體拮抗劑(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肌瘤及其他潛在適應證)的許可等。
據了解翰森未來的BD戰略將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強化對成熟創新產品的篩選和引進,比如伊奈利珠單抗這樣的產品。2021年12月,翰森從Synexis公司引進全新作用機制的廣譜抗真菌藥物ibrexafungerp,目前該產品已獲批在中國開展針對外陰陰道念珠菌?。╒VC)的Ⅲ期臨床試驗,還有多項適應證已處于后期臨床開發階段。
二是積極布局早期高差異化代表項目。今年5月,翰森從NiKang Therapeutics Inc.獲得了HIF-2α抑制劑在大中華區的獨家授權,合作領域為多種腫瘤類型的治療。HIF-2α被稱為“諾獎靶點”,該領域布局者少且都在早期,僅有發現者所在的先驅公司Peloton Therapeutics和Arrowhead少數公司有到臨床的布局。
此外,翰森還在探索以孵化投資的形式去布局早期創新。2021年6月,翰森和魚鷹資產共同創立并孵化了博勝藥業,這是一家提供基于細胞研究的合同研究實驗室。
三是強化全球范圍技術平臺合作。在這一戰略下,翰森去年密集布局了核酸藥物領域,業內有觀點認為“核酸藥物將成為繼小分子、大分子之后的第三大技術領域”。2021年10月,翰森前后與OliX Pharmaceuticals、Silence Therapeuticsplc達成戰略合作,分別獲得了利用GalNAc-asiRNA技術平臺、mRNAi GOLD?平臺開發小核酸候選藥物的權利。據統計,這兩筆BD交易分別以4.56億美元、13.16億美元的總金額位列“2021年中國創新藥十大License-in交易案例”的第九位和第二位。
AI賦能新藥開發也是近年來各藥企布局的重點。繼2021年7月首次布局后,翰森今年7月進一步擴大了在AI賦能藥物早期研發領域的戰略合作關系。
自主研發一直是翰森的強項也是持續投入的方向。近年來,翰森一直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其研發投入占比已經從2017年的9.31%增長至2021年的18.1%。在財報里今年上半年翰森于中國共獲得授權專利46項(含港澳臺授權8項),國外授權專利4項。目前該公司已覆蓋了超過25個不同臨床階段的創新藥項目的40多項臨床試驗。
在半年報中翰森預計,其自主研發的首個國產長效EPO(促紅細胞生成素)藥物培莫沙肽注射液將于年內獲批上市。據了解,國內此前已上市的EPO產品以短效為主,相對而言,長效制劑更穩定、患者依從性更好。因此有觀點認為,未來長效制劑將逐步替代短效制劑,而在成熟的海外EPO市場,長效制劑占比已經超過50%。
綜上來看,翰森現階段已基本消化了集采帶來的影響,成功轉型成依靠創新藥造血的創新藥企。未來,手握多款創新藥的翰森在商業化經驗的持續積累下,將迎來黃金收獲期。此外,其多元化的BD模式適配了現階段的行業環境,帶給自身更穩健增長的同時,也給行業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路徑。
2023年3月18日是我國第23屆全國愛肝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主動檢測、擴大治療、消除乙肝危害”。
近日,華力創科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金屬3D打印領域頭部上市公司鉑力特獨家投資。
據媒體報道,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表明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已不...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