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穩而不卷。這是我看完科興制藥半年報最大的感受。
穩而不卷。這是我看完科興制藥半年報最大的感受。
穩,在于其作為重組蛋白領域的領軍企業,有著不錯的增長潛力。
一方面,憑借突出的商業化能力以及適應癥擴充因素,公司促紅素、干擾素等產品,都具有持續增長的空間。上半年公司凈利潤波動,核心還是出于布局未來的考慮,加大研發投入和銷售團隊建設力度導致;
另一方面,公司在深耕重組蛋白藥物的同時,也在發力創新,瞄準新型抗體和核酸藥物研發。
基本盤穩固的科興制藥,一旦創新藥研發成果開始落地,想必估值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是我持續關注科興制藥的原因。但這不是今天的正題,“不卷”才是。
卷,不用多說了。一些藥企扎堆同一熱門靶點,大卷特卷、表面風光,但代價是擁擠踩踏,商業前景黯淡。大家千萬不要產生幻覺,一定要有嗅覺。某種程度上,你也可以理解為,要“反內卷”。
科興制藥半年報讓我眼前一亮之處,在于其對出海潮的把握。公司在半年報中表示,準備憑借其在海外多年的布局,幫國內創新藥和生物藥走出去。
這就叫順勢而為。就當下而言,國內藥企出海需求旺盛。但出海絕非易事,大部分藥企要借助第三方。這也意味著,科興制藥海外布局多年的渠道,擁有了更大的“變現”價值。
我想,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科興制藥了。
01、出海困局催生的時代機遇
都說選擇大于努力,時代先于實力。沒錯,但更多時候,機會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行業深刻變革與政策不斷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整個醫藥產業都已被推到一個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入口——出海。
海外市場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市場規模更龐大。根據IQVIA統計,雖然國內處方藥市場規模已達1.2萬億元,但僅占全球市場的20%。
國內市場之內卷,也在倒逼藥企走出去。以PD-1為典型的內卷之斗,讓我們看到了,只有出海才有未來。
根據科興制藥半年報,公司的核心戰略之一,是通過和中國領先的生物科技公司進行強強聯合形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中國高品質生物藥走向國際市場。
按公司的說法,其未來目標是成為國產藥物出海的平臺。基于這一目標推進,上半年公司已有成果落地。
4月27日,公司引進了海昶生物的富有前景的廣譜抗癌藥HC007;6月28日,又引進了邁博藥業的重磅生物類似藥英夫利西單抗。兩款產品的商業化區域,無一例外都是海外。
從這一點來看,科興制藥的戰略推進速度,不可說不快。顯然,在時代機遇面前,科興制藥是有準備的。
對大部分藥企來說,要想自己揚帆出海,不啻為一種奢望。核心在于,海外銷售理念與國內完全不同,除少部分藥企外,絕大部分藥企都沒有海外商業化經驗。對它們來說,自己貿然出海不大現實。
要知道,商業化對藥企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研發。包括百濟神州、君實生物在國內摸爬滾打多年,但在商業化層面尚未真正證明自己,這種情況下,如何能開拓海外市場?
這并不意味著國產藥出海的道路被堵死。你沒有海外商業化能力,不代表別人沒有。通過合作伙伴實現產品出海,未嘗不可。2020年以來,有超過60款藥物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產藥物出海還主要與海外企業合作。這60多款實現海外授權的產品,引入方就以海外藥企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新玩家。
比如,引進了基石藥業PD-L1以及豪森藥液第三代EGFR-TKI的EQRx,便是一家2020年新成立的公司。這家去年成立的美國公司,其核心策略便是從海外引進me-too類創新藥。
看上去,國產藥出海只能與海外企業合作。而科興制藥正在打破這一固有印象,試圖發揮自己在海外布局多年的優勢,成為一個平臺型企業,幫助國產藥出海。
02、“攪局者”科興制藥
看到這里,你或許會有一個疑問,國產藥出海,真得能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款藥物能否脫穎而出取決于產品質量。而目前,國產藥物質量未嘗不能與海外藥企一戰。這一點,從license out金額便能看出。
2020年以來,國內藥企授權總交易額已超過200億美金,買單者則不乏諾華、艾伯維、禮來、輝瑞等巨頭。這自然是海外藥企對引進產品本身的認可。
你可能不知道,EQRx成立不到兩年估值就高達36.5億美金,靠的正是上述兩款國產創新藥支撐。資本如此看好EQRx,何嘗不是對國產藥的質量、前景的認可呢?
當然,除此之外,更是對EQRx商業模式的看好。EQRx將之概括為:低成本提供高質量藥物。這也是科興制藥的核心策略。
這一策略備受市場關注的原因在于,可以緩解各國藥價過高的問題,擁有較大想象空間。
雖然海外市場高質量藥物不少,但價格都不便宜。隨便一款腫瘤藥物年治療費用都要超過10萬美金,因此,主要支付主體醫保和商保都有強烈的“降藥價”需求。過去幾年,FDA也一直在努力,加快藥物審批速度,希望遏制過高的藥價。
發達國家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發展中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海外資本市場對這一策略的墻裂看好,也在情理之中。這也是科興制藥最大的看點。
并且,從產品管線來看,科興制藥或許很快就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以科興制藥引進的英夫利西單抗為例。根據Fierce Pharma網站數據,2020年,英夫利西單抗全球銷售額為41.95億美元,排在全球藥品銷售額前20名。
英夫利西單抗市場規模龐大,自然與其適應癥廣泛有關。作為一款自身免疫類藥物,英夫利西單抗可用于治療各類炎癥疾病,包括成人潰瘍性結腸炎、強直性脊柱炎,甚至是類風濕關節炎等。
但除適應癥廣泛外,還與其定價較高有關。其原研藥在海外單支定價超過1000美金,而單次治療需要3—4支;即便是海外類似藥已經上市,但定價也超過800美金,依然不便宜。
這無疑給了科興制藥等“攪局者”巨大的施展空間。
科興制藥引進的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在上市審批前要與原研藥做對照,只有在數據不劣于原研藥的情況下才能獲批上市。
不難預見,一旦其引進的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在海外市場獲批,憑借差異化的定價,將擁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科興制藥正在加速推進這一天的到來。目前,公司已經在首批17個國家啟動了英夫利西單抗的注冊工作,包括巴西、印度等國家。
實際上,英夫利西單抗能夠帶給我們的驚喜,不僅限于免疫疾病治療領域。
近日,世衛組織啟動了“團結試驗+”以期待盡快發現對新冠治療有幫助的藥物。此次“團結試驗+”中納入的3款藥物,就包括英夫利西單抗。
若英夫利西單抗被證實對新冠治療有幫助,將進一步放大其在海外的商業化價值。畢竟,目前科興制藥已開展注冊的海外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埃及等疫情嚴重國家。
從這個角度來說,科興制藥無疑值得關注。
03、海外再造一個“科興制藥”?
對科興制藥來說,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攪局者”,不僅要有更多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還要在合適的海外市場土壤上復制開花。
那么,公司在海外布局會成功嗎?目前看,勝算很大。原因有兩點。
其一,海外一直是科興制藥重點發展區域,布局良久。
根據半年報,目前已通過巴西、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準入。
并且,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公司促紅素等多款產品已成功實現了商業化。根據《醫藥經濟報》報道,科興2014年就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EPO制劑出口商。
多年經營下來,在產品報證等方面擁有的豐富經驗,無疑是幫助國產藥物出海的基本保障。而成熟的海外客戶資源,不僅是科興制藥成功商業化的基礎,更是其獨特的競爭壁壘之一。
要知道,與海外客戶合作,需要長時間磨合。只有對方對你的產品足夠了解,才能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對方才愿意大力銷售其產品。
其二,國產疫苗出海,給國內藥物出海帶來重大機遇。疫情下,與防疫相關的治療藥物、疫苗是硬通貨,幾款國產新冠疫苗均實現了海外出口。
此前海外對國內藥物的信任度不夠,此次疫苗相當于活字招牌。包括科興制藥在內的中國醫藥企業也會成為大時代背景下的受益者。
更重要的是,國產新冠疫苗的出海路徑,與科興制藥當下的出海布局不謀而合,即從發展中國家逐步擴大到發達國家。這也減輕了科興制藥出海之路的阻力。
實際上,關于海外商業化布局,科興制藥還有進一步的想法。根據半年報,公司計劃進一步鋪開海外銷售渠道,已在加快論證設立海外子公司的可行性。
通過設立海外子公司,無疑能夠更接近市場,對海外營銷網絡體系的維護與升級,都有明顯好處。
回顧過去幾十年,諸如輝瑞、羅氏、賽諾菲等國際大藥企,都是通過在華設立子公司并進行藥物的申報、生產、銷售。眼下,像科興制藥這樣的中國藥企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去。
屆時,科興制藥憑借海外市場,再造一個科興也不無可能。并且,與EQRx不同的是,科興制藥在國內市場的商業化布局已非常完善。
這意味著,隨著在海外布局深入,科興制藥不僅可以幫助國內創新藥和生物藥走出去;同時,也可以發揮熟悉海外市場的優勢,幫助有競爭力的產品走進來。即,成為海內外醫藥流通的“橋梁”,實現公司的價值升維。
期待在不遠的將來,科興制藥給我們帶來的驚喜。
11月5日,今年迎來在華開業400家酒店里程碑的希爾頓歡朋品牌,于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入華十周年慶...
進博會是具有“強磁場”效應的開放性舞臺,三星七度赴約更展現著一家跨國科技企業以前沿科技賦能美好生活的...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