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智聯世界,眾智成城”為主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近日在上海開幕,全球AI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企業家以及相關政府領導人圍繞人工智能創新思想、技術、應用、人才和資本進行頂級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同,助力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級產業集群。
2021WAIC國際人工智能技術轉移與產業化創新發展論壇 ——作為本次大會重要論壇之一,于7月9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開啟。本論壇設“主題演講、高端對話、圓桌討論”等特色板塊, 以“AI之‘技’創鏈世界”為主題,匯聚科技和資本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家, 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AI在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AI技術轉移與技術產業化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展開討論和分享,以開放、融合之心與AI行業領袖共話當下,布局未來,共同見證資本力量下的AI新格局。
以下為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演講實錄:
PART 01
開局夯基
人工智能蓄勢待發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國投創合的邀請,感謝人工智能大會,我下面的報告主要是關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資的思考。
過去60年是IT的時代,主要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摩爾定律和光線通訊的尼爾森定律,現在已經到了物理極限,7納米以下的性價比越來越低,而且已經很難再提升了。美國的信息時代有4-5次,每十年一個周期,從70年代的集成電路,PC的基礎設施到80年代的軟件的投資機會,到90年代互聯網即將起來的時候有了光纖通訊的基礎設施投資機會,到2000年互聯網的崛起,現在隨著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開始,我們當時判斷現在正處在人工智能的前夜。
人工智能就像互聯網一樣,基礎設施如果沒有建好之前,人工智能的大潮不可能真正到來的。 在2016年我們提出一個想法,認為未來十年——2025年,將會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潮。
PART 02
人工智能真正的基礎設施
光電芯片
我們再看,放大到200-300年的周期,技術創新帶來的產業革命每60年一個周期,也驗證了經濟60年一個周期,代表經濟從發展到繁榮到衰退再到蕭條的過程,它的本質是科技革命的周期是60年。
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到現在已經將近60年了, 所以未來一定是以光+AI為代表的智能化革命,這是我們的判斷。
在90年代的時候,美國當時為了解決經濟下滑的問題,在93年推出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這個就是當年美國的新基建,所以90年代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就是光通訊與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基礎設施的突破才可以帶動下游的科技應用,互聯網繁榮的背后英雄是光纖通訊公司。
2016年我們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數據、算力和算法,而數據和算力,最核心的是要獲取人工智能數據,實際上就是萬物互聯。如果沒有萬物互聯帶來的數據,不可能有人工智能的迭代。而5G又是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過去4G無法解決物聯網的事,5G可以實現超大連接,所有的傳感器上網,超大寬帶,超低延時,解決高實時無人車和數據中心、云端大腦連接的問題。光又是5G和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所以這也就是光重要的原因。
四次科技革命的演進規律:第一次的科技革命主要是機械革命,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人類開始了機械革命;第二個100年,發現了邁克斯方程,進入了電氣化時代;量子力學的出現讓人類開始進入了控制電子的微觀世界,開始進入了集成電路和光纖通訊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 未來60年代可能就是以光+AI為代表的智能化革命。
智能化革命實際上是 光機電算,機械電子然后到光,人類對整個宇宙當中的物理量的掌握是從易到難。光的性能是電子性能的2-3個數量級,光的功耗比電功耗小2個數量級,所以光在未來至關重要。
PART 03
擁抱“光+AI時代”
抓住重要機遇
蒸汽機時代就有了瓦特的公司,電氣化時代誕生了西門子,GE電器這樣的巨頭,今天看到的很多巨頭實際上都是過去60年信息科技革命時代誕生的。英特爾,微軟這些公司,都反映了過去科技革命的成就。但是未來科技巨頭可能就是光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公司。
每個大國崛起都是抓住了引爆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英國通過機械革命實現了對中國的超越,成為日不落帝國;美國抓住了電氣化革命和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使它成為過去100年的絕對科技強國和世界第一。 中國要想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就要抓住光+AI的時代,這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機遇。
無論是5G,還是獲取數據的傳感器;無論是攝像頭,還是激光雷達;這些都是光傳感器。這個里面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巨大,比如5G、衛星、互聯網,過去一年的新基建,本質上都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光纖的帶寬遠遠超過無線的帶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年全球的科技巨頭英特爾與IBM都在加大對光子的投入力度。同時蘋果、華為都在收購很多光學公司。
我們認為現在正處在每60年一遇的科技革命范式的轉移。從摩爾定律上世紀60年代第一個大規模集成電路到現在的高速增長階段, 現在集成光路就處在上世紀60年代集成電路的發展時期,正處于萌芽期,也是中國大力發展集成光路的機遇。我們要在集成電路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反超是非常難,但是在集成光路上的差距相對較小。
PART 04
“米70定律”
2016年摩爾定律失效,集成電路帶動的信息革命周期紅利結束,互聯網產業發展到達瓶頸。如果要想延續摩爾定律,或者判斷下一個60年的科技發展規律,我們對此提出了 “米70定律”的猜想。光學成本會占到未來科技成本的70%,現在所有的科技產品,電腦、手機、汽車、汽車,都是由光機電計算,集成電路每18月成本降一半,再下去成本降沒有了,成本最大的便是光學。算法是一次性攤銷,光學成本是最高的,光學技術已經成為科技產品的瓶頸技術,中國現在最“卡脖子”的就是集成電路,而集成電路最“卡脖子”的就是光領域。
信息領域分信息的獲取、傳輸、計算、存儲與顯示,過去60年我們在信息的傳輸和計算上面發展得更多。目前通訊領域70%已經是光學成本,這個也是光通訊的產業經驗,顯示領域70%也是光學。下一步就是信息的獲取,人工智能主要就是光傳感,2017年蘋果把激光器裝到手機上,過去4-5年,手機行業主要的創新就是不斷把一個攝像頭變成4個攝像頭,在前面和后面分別加一個3D傳感器,ARVR也是光學的傳輸, 所以我們認為底層的技術突破就是從電向光的轉變。
我認為以后手機可能不能叫消費電子了,當50%以上的成本都是光學成本的話,以后就叫消費光子。實際上硅谷說軟件吃掉世界,實際我認為是芯片吃掉世界,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全球芯片短缺。大家忽略了芯片的重要性,芯片應用在各個領域,第一個芯片化的是電,集成電路芯片化,然后就是光和機,所以未來手機里面的功能無比強大。現在手機相當于把十幾二十年之前的收音機,電話,手表等一系列東西全部裝進手機。未來光機計算再裝進去,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見光芯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而芯片短缺也是要面臨的問題。
PART 05
大力推動硬科技發展
目前,中國芯片確實是我們很大的痛,所以中科創星在2014年就投入芯片,致力于解決芯片的問題,通過“平臺+資金”雙輪驅動的方式,圍繞光芯片來扶持芯片的創業。從第三代半導體,到硅機我們都在建設,包括5G、3D、激光器,這些都是我們在孵化和支持的。同時,硅光平臺已正在籌建。其實光芯片未來的支撐領域就是云計算、數據中心,包括5G、自動駕駛,都是人工智能相關的應用。
目前中科創星在光學領域投資了100家公司,光傳感、光通訊、光顯示,未來目標希望能夠為中國培養1000家世界硬科技冠軍企業,解決“卡脖子”技術,這個是中國未來非常稀缺的,也符合科創板的要求,同樣也是我們的使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