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溫度。”
“互聯網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溫度。”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 劉曉月
互聯網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溫度。
為了解決老年人這一互聯網弱勢群體的上網問題,2021年以來,工信部啟動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加速推進。
新聞、交通、金融、社交、醫療、通信、購物等各類日常應用都在改造范疇之內,手機應用適老化成為了一種社會趨勢。
一
流量焦慮下的新產物——“網癮老年”
政策出臺的背景,是緣于在互聯網加速普及與深入的社會背景下,老年人的無奈與焦慮。
隨著社會云化程度日益提升,不會使用手機的老年人,其正常生活往往會大受影響。
想進入公共場所,卻因需要出示健康碼而犯了難;去醫院看病準備現場掛號,被告知號源已在網上被預約一空;準備上網“沖浪”獲取新鮮資訊,卻因為誤點了看不清的小圖標而下載了其它軟件。
一方面是“被拋棄”,另一方面是“被收割”。那些學會使用網絡的老年人,卻因為缺乏基本的網絡素養,或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或在各類騙局中泥足深陷。
過去我們都講“網癮少年”,可老年人要沉迷起來,網癮一點也不輸于年輕人。
根據QuestMobile發布的《銀發人群洞察報告》顯示,銀發人群移動互聯網人均使用時長,從2017年12月的98小時,增長至2018年12月的118小時,同比增長20.7%。從數據上看,銀發人群每天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達到近4個小時。
另據《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超過10萬老人日均在線超10小時,可見除了吃飯睡覺這些老人幾乎都盯著手機。
老年人們為何如此沉迷網絡?
拋開平臺引流、營銷推廣等商業因素,最深刻的原因還是在于老年人的孤獨感。
現在年輕人結婚后都喜歡和父母分開住,而且隨著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年輕人為了生活壓力不得不努力工作,也因此忽略了父母,造成了我國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有數據顯示,2000至2010年十年間,中國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國空巢老人人口超過1億。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2030年中國空巢老人數將增加到兩億多,占到老人總數的九成。
二
收割中老年的“五重”套路
在子女無暇陪伴的情況下,利用網絡來填補老年人的孤獨感本身無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勵。但問題是,由于老年人缺乏辨別能力、認知能力等基本的網絡素養,使得他們成為了被“收割”的對象。
有位網友表示,自打爸媽開始用起互聯網,吃什么不吃什么,甚至如何和人相處,全都取決于微信公號、抖音給他們推送什么樣的內容,他們寧可信網絡也不愿意聽自己的子女。
還有網友表示,現在爸媽們已經成為了“謠言的傳播器”,這些謠言離奇又弱智,但爸媽們總喜歡轉發、總喜歡相信。而你要是同他們講道理,他們不僅聽不進去,還要反罵你不講道理。
有的網友吐槽,爸媽一輩子自己省吃儉用,卻在一些保健品或養生課上慷慨解囊。為了這事跟爸媽吵翻了幾次,但老人還是不聽勸,把行動轉移到“地下”了。后來買東西都避著我,買了偷偷收起來。
按照危害程度,我們將“有毒”內容進行了五類分級:
1. 爆款雞湯。
“長壽還是短命,40歲過后,有這4種表現,一看便知”、“這三種習慣都是在喂養癌細胞”、“吃南瓜子還有這效果,早知道就每天吃一把了”、“用醋泡過這三樣東西有益健康,一定要給親人看”……配上“專家解釋”、“教授分析”,噱頭十足,老年人想忽略都難。
如何收割老年人,已經成為了一套成熟的套路。科技媒體“懂懂筆記”曾報道,一位前營銷機構的文案寫手李喬講述,引發中老年群體熱烈轉發的視頻和文章,基本都是出自90后、95后之手,他們每天開會探討中老年群體愛看什么,如何把社會熱點融入他們喜歡看的內容中去。
有意思的是,現在相當一部分中老年婦女開始迷上了閱讀網文小說。
原本以為,這些讓人臉紅心跳的文字是青春期小女生美夢,可誰曾想到,媽媽們亦有一顆“少女心”,為“霸道總裁”所傾倒、所折服。
不少讀書類APP,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趨勢。以“番茄小說”為例,新用戶注冊時可選年齡和性別,選擇50歲以上女生后,打開首頁推薦榜里,幾乎都是總裁文系列。
前段時間,演員秦海璐就因癡迷總裁文上了微博熱搜,她透露自己每天都會看,還總結出一套總裁文的套路:十個總裁九個金融巨鱷、八個不近美色。網友點評:一聽就是總裁文十級學者。
總體而言,前一級的“爆款雞湯”殺傷力還算小的,也就是讓父母們沉迷,或者一定程度影響家庭和諧(爸爸們可能會不太高興)。但下面的這幾級,就會直接貽害爸媽們的精神、身體健康了。
2.反智謠言。
老年人,成為了各類謠言最容易攻破的一個群體,而他們本身,也成為了謠言的轉發者和助推者。
“多吃點洋蔥,每天吃一顆,血管刷得特干凈”、“泡過的木耳隔夜容易吃死人”、“多吃醋,降血壓的”、“豬肝不能吃,全是重金屬”......
有些謠言是打著“養生保健”的旗號,推出一些“值得收藏的偏方”,但這些偏方無用已經是萬幸了,不少中老年甚至因此進了醫院。
此前一條微博在網上瘋傳,收獲了36.9萬贊和2.9萬轉發。博主吐槽自己的媽媽已經給爸爸嘗試“白醋泡大蒜能治新冠”、“干樹根能治偏頭痛”等食療方法了。(突然覺得爸爸有一丟丟可憐?)
更夸張的是,還有大爺誤信“把大蒜塞進耳朵能治炎癥”,導致要去醫院取出;有大媽聽信“敵敵畏能去頭虱”,結果這一試就進了ICU。
3. 精神荼毒。
這些信息包括扭曲三觀的“土味”說理,上知天命、下通人情的八卦絕學“招招致命”,更夸張的,還在給老年人灌輸“養兒女無用”“十個兒子九不孝”“靠子女不如靠自己”“子女都啃老”等歪說邪理離間家庭關系。
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有些老人真的開始覺得自己的兒女不孝,并指指點點。
4. 誘導消費。
各類營銷的終極目標還是變現,為了掏空爸媽兜里的錢袋子,營銷號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最常見的操作是安利廣告,以分享文化歷史、養生知識的名義,兜售形形色色的保健品,有的還會給予返傭。
據河南商報報道,2020年11月,鄭州一名男士刷抖音時加了一位“美女”好友,在對方的極力推薦下,他購買了價格不便宜的保健品,最終,警方偵查發現,這些所謂的藥品全是假冒偽劣產品,還含有有毒物質。據嫌疑人供述,這些保健品通過網絡以每盒50元左右的價格購進,再以每盒500元以上的價格售賣。該公司成立僅20天,非法銷售營業額已達18余萬元。
此外,賣課也是花招之一。比如一篇養生文會附上二維碼,以進群免費學習艾灸課程的噱頭吸引老年人進群;進群之后,還會引流至學面診、學刮痧、學脾胃調理、學穴位、學拔罐、學肩頸調理、學推拿等其他矩陣號,各公眾號之間互推互引,總有一款能收割到你的父母。
5. “殺豬盤”騙局。
這已經不只是道德層面的瑕疵了,已經上升到違法犯罪的邊緣。
“馬云團隊要幫窮人致富,只需交上1700元入場費,就能在1個月后收獲數千元的收益”,以及“假靳東賣貴婦膏、100元一瓶買一送一”套路等進一步騙取老年人錢財。
此前,公眾號“南方周末”報道了一個迷戀上“馬云”的老太太,義無反顧要給“馬云團隊”送錢。“馬云”不斷洗腦老太太:“我們有的會員70歲都能月入過萬”、“堅持就是勝利,等你賺到錢,兒子就會理解你了”。
直到記者報道時,老太太還在積極給“馬云”轉賬。就算孩子扣著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老太太甚至當掉自己的首飾都要轉賬,除了1700元的入會費,老太太還從社保中取出了2000元,加上當首飾的錢,老太太前前后后至少給騙子轉了5000多元。
2019年上半年,騰訊110平臺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騙舉報量超過兩萬次。其中,97%受騙的中老年人曾遭資金損失,涉案金額從百元到數萬元不等。
即便是在互聯網發展較早的發達國家,這種情況仍然難以避免。
2019年3月,美國司法部宣布將對針對老年人網絡欺詐開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打擊,預計涉案金額超過7.5億美元;2018年全日本受害者為65歲以上老人的網絡詐騙共計12867件,占全年網絡案總數的78%。
三
銀發經濟,不應只是金錢價值的榨取
老年人“被拋棄”“被收割”,恰恰反映了互聯網巨頭們的流量焦慮。
經過了十來年時間的發展,微信用戶突破12億,抖音日活超6億,用戶增長見頂,移動互聯網發展至成熟期,同樣也是瓶頸期。
在此情況下,作為最大潛力市場的老年人群體,自然成為了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非網民規模達4.16億,而這個群體中,60歲及以上年齡段人群占比為46.0%。
在流量焦慮下,平臺們都是在想方設法的搶用戶、搶時間。讓用戶“上癮”似乎成了很多產品量化考核的標準,按平臺用戶量、用戶使用時長排名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
算法捕捉喜好、單列信息流投喂、碎片化內容無需深度思考……一系列的產品設計原理都在想如何能讓用戶多停留一會兒。
相比年輕人,缺乏對互聯網認知的老年人們,自然更難有招架之力。
響應國家要求,各大 APP 陸續宣布推出適合老年人的 " 大字版 "。比如,滴滴在年初推出了 " 滴滴老年版 " 小程序;支付寶上線了 " 長輩模式 ";百度推出了 " 大字版 APP",不僅字體變大,還集合了老人常用的聽廣播、學廣場舞等功能。
所以盡管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適老改造,但這些應用其實依然是換湯不換藥,有網友評價其為“真敷衍、假改造”。
一方面,“大字版”只是停留于表面。放大的字體只會在首頁出現,一旦你點擊應用進入二級頁面,或者進入服務號、應用程序,字體便會恢復到常規模式。
另一方面,“大字版”的老年應用,夾雜著各種廣告。每刷幾分鐘視頻,各種廣告就會輪番出現。除了電商之外,還有來自祛痘平臺、裝修平臺等廣告。此外,分享得紅包、看視頻賺金幣、邀請好友賺傭金等功能也是令人眼花繚亂。
這種態勢,不得不令我們憂心忡忡。因為展望未來,我們必然將迎來一個“加速老去”的社會。
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了 2.5 億,占全部人口的 18.1%,預計到 2035 年,我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 4 億人,約占屆時人口總數的 28%。
這意味著,銀發經濟,將成為下一個萬億級的風口所在。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2050 年間,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規模將從 4 萬億增長到 106 萬億元左右,占 GDP 的比例將增長至 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如何在發掘經濟潛力的同時,也能兼顧必要的道德與倫理,將成為商業社會的一大痛點。
畢竟有一天我們終將老去。現在我們如何對待老年人,未來我們也將被同樣對待。
2025年新年伊始,美麗與健康領域的深耕者如新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出了一項全方位代謝健康管理解決...
在當前全球醫藥產業格局不斷演變的背景下,中國醫藥企業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以期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在醫美行業蓬勃發展且持續規范的當下,江蘇吳中(600200.SH)一款備受矚目的產品正逐漸走進大眾視...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