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屆年輕人,那么“焦慮”一定是代表詞匯之一。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 劉曉月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屆年輕人,那么“焦慮”一定是代表詞匯之一。
前幾天,曾經喜中上億大獎化身“中國錦鯉”信小呆自曝患上抑郁癥的消息引發熱議。原本生活順利的她,卻因為“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在兌獎過程中花光20萬,還刷爆了信用卡,而且玩了一圈之后,就落后太多了,找工作也不是很順利。相當長一段時間,把自己鎖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做。
我們在感慨信小呆大起大落遭遇的同時,也同時關注到了當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年頭,有心理問題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如楊坤,患上抑郁癥后,看到窗戶就想跳下去;還有葛優葛大爺,曾經一度嚴重到需要被二十四小時監控;白巖松曾抑郁的整夜整夜都睡不著,患上了斑禿;馬思純,靠吃藥壓抑自己的情緒,體重起伏落差巨大。
事實上,抑郁癥,正在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如果將范圍延展至整個心理健康領域,那么“中槍”人數就更多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在國內,根據衛生部數據,我國14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1600多萬。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則更多,估計達到1.9億人,這意味著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輔導。
一
這屆年輕人,為啥這么“矯情”?
很多人都誤認為抑郁癥等心理問題是一個人矯情、是抵抗能力差的表現。但事實并非如此,心理問題不僅與人的脾氣、性格有關,更與個人的成長經歷、環境影響、社會因素有關,還與遺傳因素、內分泌、神經中樞及其他疾病有關,這并非是人為主觀意志可以決定的。
而造成年輕人“心理陰影”的重要原因,首當其沖是競爭激烈、亞歷山大的社會環境。
互聯網的加速滲透使得信息獲取十分便捷,我們天天可以看到別人的光鮮亮麗,網絡上遍地都是985/211,月薪1萬是貧困線門檻,00后起步轎車BBA,個個都能背得起愛馬仕香奈兒,似乎賺他一個億真的就是輕而易舉的“小目標”。
種種造富新聞,無形中提升了我們對生活的期待,然而自己的實際生活卻被碾壓的體無完膚。每天一睜眼,就要面對物價、房價的壓力,每天需要去趕擁擠的地鐵、被甲方折磨到頭禿、996/007成為常態、隨時可能丟掉工作的可能,還要承受來自父母家庭“都這么大了,還對象找不到”“工作沒出息”的質疑。即便已經很努力地在奮斗,但自己的收益卻遠遠跑不贏通貨膨脹的速度。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如果是個能夠認命、麻木任嘲的“躺平青年”就罷了,但更多的人都是“野心配不上實力”,對自己恨鐵不成鋼,卻又無力改變現實,有一天終會被無奈與絕望所吞沒。
這種“高度內卷”所帶來的焦慮感,正加速朝著青少年蔓延。
前段時間,《小舍得》的雞娃式教育引發網絡熱議,其中蔣欣飾演的田雨嵐,一直給孩子灌輸巨大的壓力,最后竟然把兒子子悠雞出了抑郁癥。
在焦慮年輕化的背景下,心理問題人群也在日益幼齡化。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有3.4億人,約3000萬人深受心理障礙困擾。
二
千億美元市場正在醞釀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為了解決當代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各類創業公司雨后春筍般涌現。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9萬家名稱或經營范圍含“心理咨詢”的相關企業,注冊數量在過去6年里增長了7倍。
從融資情況來看,這一市場這些年來也是增長迅速。2020年心理健康領域發生51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10.48億美元,同比增加76%;而單筆融資平均融資金額已達2054萬美元,約2019年的2倍。
圖片來源:動脈橙產業智庫報告
目前,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價值千億美元的市場。據2020年全球健康研究所(GWI)發布的研究報告《定義精神健康經濟》顯示,心理健康市場規模達1210億美元規模,主要分為四個領域:感官、空間和睡眠,腦力保健品,自我完善,冥想和正念。
面向未來看,心理健康行業將會爆發出更為強勁的增長動力。這一方面來自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劑作用。
去年,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郭磊開展了一項針對全國1.4萬人的公眾心理狀況調研,結果顯示醫護人員群體的抑郁、焦慮、恐懼、內疚情緒在受訪群體中最為嚴重:有8.70%的受訪醫護人員群體有一定程度的PTSD癥狀,10.87%的醫護人員群體睡眠質量差。
郭磊教授指出,在疫情結束以后,患者和醫護人員群體有可能出現各類應激障礙,尤其是家中有親屬病逝或者自殺的人們,有較大風險罹患PTSD。
事實上,那些隱藏的心理問題,往往并不在災難發生之時出現,而是會到災難結束之后,人們本以為生活回到正軌時才驟然爆發。當年汶川地震后的半年內,涌現出了包括自殺在內的各種心理疾病。而據國際衛生組織(WHO)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0%-40%的人在災難之后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30%-50%的人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
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也將成為催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議,將抑郁癥和心理咨詢納入醫保慢性病種。各個地方已經開始先行先試,將對于普通人的心理咨詢和面向心理障礙者的心理治療納入醫保。目前深圳、北京、廣東等已經出臺了具體的政策要求。
這意味著,由于傳統觀念束縛導致“不愿治”、由于治療費用昂貴而“不敢治”的局面將由于政策的推動而大幅改觀。
總的來看,這一賽道的企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一類是提供硬件類的產品。
其中,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企業也可劃分為兩類。既包括以科普教育大眾市場為主打,模式更輕的在線心理咨詢、知識付費課程,一般是利用免費的心理學科普吸引用戶,提高大眾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再由測評、課程和心理咨詢服務等方式進行變現;也包括更為專業,線上線下聯動的精神類問診平臺,將傳統公立醫院里的精神專科搬到了線上,為用戶提供臨床指導咨詢、診后用戶追蹤、藥品續方服務等醫療核心服務。
另一類企業則是以硬件器械研發為重點。這些企業們嘗試將心理服務嵌入到生活場景中的各類物體,例如耳機、手環、音箱、鏡子等各類物體。例如慧創醫療研發的近紅外腦成像產品被稱為是戴在頭上的“功能核磁”,運動中也可使用,可以在3—5分鐘之內,檢查出大腦的功能活動。
(圖片來源:慧創醫療)
細分化是行業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如壹心理、抑郁研究所等重點關注抑郁癥人群,而蝸牛睡眠、心潮科技等則專注睡眠領域不同的玩家,在各自的垂直領域里精耕細作。
三
40萬的心理咨詢并無卵用?
但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當下心理健康行業想要進一步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痛點。
首先是國人的傳統觀念桎梏。
之所以國外的心理健康行業是個熱門賽道,是因為大家的心態都比較開放,意識到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也愿意向醫生傾訴心事。
但在國內,相當多人既對于心理疾病沒有正確的認知,認為“就是精神病”;也沒有意識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總覺得心理治療就是“純聊天、還死貴”。
英國《衛報》曾撰文分析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患心理疾病似乎是件不光彩的事,會影響患者的就業,甚至影響患者家庭的經濟狀況,會使患心理疾病的人受到更多不公正對待。
有一名患者如此說道“我們村就這么大,萬一給人家知道我得過‘精神病’,我還能結婚嗎?”
其次,專業人才資源匱乏,由此形成供給缺口。
總的來說,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人群可統稱為心理醫生,但具體可細分為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咨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的建議,中國至少需要130萬名心理咨詢師。
但據公開信息顯示,僅有三四萬人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專兼職工作。相比心理咨詢師,要求具備醫學背景才可考取資質的心理治療師則更加稀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心理治療師的數量僅有6000人左右。從精神科醫生來看,醫生數量目前約有4萬名,但仍存在供給不足的情況,具有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的就醫率不到10%。
人才的匱乏,導致醫院心理咨詢科室通常很難預約,病人即使有治療的想法,也很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來排隊。
而專業人才的匱乏,也就導致了從業者的魚龍混雜,打著心理學旗號的騙子比比皆是。
此前,央視就起底過心理咨詢的行業亂象,種種案例可謂是觸目驚心,比如“患者進行300塊錢50分鐘的心理咨詢,痛苦程度有增無減”“心理咨詢4年花40萬,想退余款,卻被威脅公開隱私錄音”以及“心理咨詢師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等等。可見,行業的發展還亟待政策的引導與規范。
總而言之,真正的勇士,是在知曉人生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夠笑對生活。我們不僅要心懷勇氣,看到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更有詩和遠方;還要有所信心,即使出現心理問題,也不必一人獨自彷徨恐懼,仍有人幫你分擔解決。
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入“1”時代,四大行5年定期存款低至1.55%,全市場貨基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一度...
2025年3月20日,AWE 2025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啟幕,本屆展會以“AI科技、AI生活”...
北京時間2025年3月20日,歡聚集團(NASDAQ:YY,簡稱“歡聚”或“集團”)發布2024年第...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