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微醫集團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微醫是從2011年成立的掛號網發展而來,是中國最早做互聯網醫療的公司。如此算來,中國的互聯網醫療已經發展了十年時間。
作者:盧愛芳@科技資本論
盤點互聯網醫療1.0
最近微醫集團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微醫是從2011年成立的掛號網發展而來,是中國最早做互聯網醫療的公司。如此算來,中國的互聯網醫療已經發展了十年時間。
港股已經有三家互聯網醫療公司,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三家都是富二代,后二者因脫胎于電商,本質上更是一個醫藥電商平臺。在商業模式上,平安好醫生和微醫有些接近。
三年前平安好醫生作為“互聯網醫療第一股”閃亮上市時,其實互聯網醫療還處在概念階段,其所謂的在線診療不過是為平安保險的用戶提供醫療服務。但經過新冠疫情的教育和催化,互聯網醫療迅速完成了用戶認知的普及,網上問診也隨之爆發。
微醫在招股書中稱是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從收入結構來看,它的營收來自在線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跟營收靠賣藥的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有本質不同,跟平安好醫生相比,醫療服務的比重也更大。
但無論是賣藥還是賣服務,無論是這幾家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的公司,還是好大夫、春雨醫生等眾多創業公司,它們的商業模式都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中心,將用戶和醫療資源搬上網,本質上跟電商平臺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是互聯網醫療1.0的顯著特征。
因為醫療的特殊性,可以說,第一代互聯網醫療公司做得很艱難,像愚公移山般地一點點滲透。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根據易觀千帆的報告,從2015-2019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最高年增速也只有35%。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2020年財報顯示,平安好醫生的日均問診量達到了90萬次,同比增長了23.9%。而京東健康的日均問診量達到10萬次,是2019年的5倍。
經過十年的努力,互聯網1.0的成果主要有三個:
1、連接了大規模用戶,聚合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從用戶數來看,截至2020年12月 31日,平安好醫生的注冊用戶數是3.7億,月活7200萬;微醫的注冊用戶數是2.2億;京東健康的年活躍用戶是8980萬。阿里健康的醫鹿去年才上線,沒有公布數據。
從醫療資源來說,微醫連接了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包括95%以上的三級甲等醫院;注冊醫生超過27萬名,其中約86%為主治醫師或以上級別;27萬名注冊醫生中,有超過15萬名可提供在線診療服務,約12萬名僅面向線上預約;
京東健康:覆蓋超過1萬家醫院,自有和外部合作醫生超過11萬名;
阿里健康:簽約醫生3.9萬人。
平安好醫生:主要自建醫療團隊,連接的外部資源包括:覆蓋160 多家醫美機構、430家中醫診所、近2,300家體檢中心、近1,800家牙科診所、超2,000家線下健康管理商家、超 5萬家診所及15.1萬家藥店。
2、形成了問診、開藥、支付、取藥的線上閉環。
經過互聯網醫療公司十年的努力,將資源搬上網,加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醫療體系的快速推進,以及國家政策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個線上問診、開藥、支付、藥品快遞到家的閉環,某種程度上來說,上網看病已經變成現實。
3、培養了用戶使用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習慣。
用戶開始上網獲取醫療服務或相關產品,并且為之付費,這是互聯網醫療1.0很重要的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醫的MPU(平均月付費用戶)約達2500萬,平安好醫生的MPU為400萬。
不過仔細探究一下,互聯網1.0表面的繁榮之下,存在幾個根本性的問題:
1、網上看病只能解決簡單的頭疼感冒或者開藥的問題。一旦疑難雜癥、危急重病,哪怕是普通疾病的首診,還是得到線下,因為看病需要檢查、檢驗,歸根結底還是面對面的事情。
2、各大互聯網平臺貌似聚合了很多醫療資源,但只要稍加研究就能發現,都是些邊緣性資源。除了少數名醫做招牌,各大平臺的多數醫生來自二三四線醫院;上網的機構大量是醫美機構、藥店等等,都是醫療領域的非核心資源。
3、互聯網醫療平臺和線下是完全割裂的兩個體系。
互聯網醫療平臺都簽約了很多醫生,但醫生是以個體身份出診,相當于多了一個副業,醫院不加以限制就算好的,但治病不是醫生一個人的事,需要背后整個醫療體系的支撐。而一旦病人轉入線下,能否再回到線上,是個未知數。
雖然互聯網醫療平臺解決了大醫院掛號難的問題,但病人經常發現,按照預約的時間來到醫院,還是要漫長的等待,最后只和醫生聊了幾分鐘就感覺被打發了,而且病人還是找不到最擅長治自己這種病的醫生。
可以說,艱苦卓絕地奮斗了十年,互聯網醫療1.0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因為優質的醫療資源在線下、在公立醫院,過去十年互聯網平臺費盡心思把醫生資源化整為零搬到網上,解決的只是簡易門診。
這個問題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凸顯出來了。一場疫情生生地把醫療服務切斷了,很多需要看病的人沒法去醫院,這讓政府和公立醫院也看到了一個趨勢和責任,要把線上醫療服務的能力建立起來。
2020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其中第一條就是,堅持線上線下一體融合。
互聯網醫療2.0改變了什么?
在這個背景下,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騰訊健康、和湛科技發布的互聯網醫院就特別值得關注。
其實,互聯網醫院不是什么新鮮事。過去十年,各互聯網醫療公司爭先恐后地在全國各地跟線下醫院合作建互聯網醫院。因為國家衛健委的監管一直十分嚴格,明確要求互聯網醫院要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只能開展常見病的復診服務等。互聯網醫療公司只有通過與實體醫療機構的合作,才能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才有可能通過多點執業等方式,把醫生“搬”上網,進而圈地線下的醫療資源。
微醫網號稱在2015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烏鎮醫院,截至2020年,微醫共有27家互聯網醫院;平安好醫生宣布與超120家線下醫院達成互聯網醫院合作協議,其中有50家已經上線。
疫情期間,全國互聯網醫院的數量暴增。根據動脈網的統計,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國互聯網醫院只有497家,到2021年3月數量增加至1100家。
這1100家互聯網醫院的共同點就是,用互聯網平臺去整合醫院的資源,作為線下醫院的補充,而且盡量不影響線下的模式。
而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此次發布的互聯網醫院,是三甲公立醫院首次真正成為互聯網醫院的主角。它跟過去的1100家互聯網醫院究竟有什么不同?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陳俊強的闡述是,這是一家線上線下完全打通、提供一體化服務的數字醫院。
所謂的線上線下打通包含三個維度:
第一,醫務人員全部上網、線上線下流程全打通、數據全打通。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院把全院4000多名醫務人員搬上網,這4000多醫務人員有包括580多名高級職稱的醫生,為病人提供7X24小時的服務。
患者進入微信支付的騰訊健康入口,就能找到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線上醫院有智能分診服務, AI會根據你描述的癥狀安排合適的醫生,并且將你的病情處理生成電子病歷,進入醫院的HIS電子病歷系統。等你到醫院看病時,醫生已經對你的病情有大致的了解,接下來的溝通就更有針對性。看完病回家后,如果發現什么問題,你可以在線上找到為你診治的醫生咨詢。這樣的看病模式顯然比傳統的更有效率,更有安全感。
第二,除了醫生的診療過程,還將病人所需的護理、康復服務也進行線上線下的打通。
舉個例子,腫瘤患者需要定期維護PICC導管,來自偏遠地區的病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一趟南寧。現在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將全省133個經過系統培訓的PICC導管維護網點放到線上,患者可以在線上預約就近的網點,享受上門服務,省去了舟車勞頓和路費。
第三,不僅是單個醫院的打通,而是醫院集群的打通。
廣西醫科大聯合各地市醫院建立了云醫聯體,病人拍的片可以通過影像云在醫聯體的內部流轉,省去了重復拍片等。醫聯體之間可以對病人進行遠程會診、雙向轉診。
可以說,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院把醫院完全復制到數字世界,線上和線下完全融為一體。
在這個模式中,騰訊健康只扮演基礎平臺和技術賦能的助手角色,比如通過微信支付來連接病人,利用AI技術提供智能分診、輔助診療,比如為醫院提供影像云服務、遠程會診系統,還有通過企業微信幫助醫院管理病人等等。
和湛科技則負責具體的實施和運營,包括線上線下的流程、數據如何打通,以及整個互聯網醫院的日常運營,幫助醫院用數字來驅動業務。
而醫院則回歸醫療,只需專心做好醫療本身。
互聯網平臺、醫院、運營服務商,三方各司其職,共建互聯網醫院。它和過去由互聯網平臺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在運營思路上有本質區別——我把這種模式稱之為互聯網醫療2.0。
最大的區別是,無論微醫、平安好醫生還是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它們在網上提供的不過是簡易門診,而且無一不是流量思維。病人對于平臺來說就是流量,用戶進來之后,平臺主要靠賣藥、保健品、奶粉、體檢甚至醫美產品變現。
尤其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某種程度上來說,線上問診更像一個引流業務,起到吸引用戶、拉動藥品銷售的作用。雖然已聚合了數以萬計的醫生,其營收中還看不到在線診療的影子。
而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互聯網醫院提供的才是真正的診療服務,而且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全不同。
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日均門診量超過1萬,陳俊強說對前幾年醫院門診患者做了分析,發現復診患者占比56.56%,當中只有34.34%的患者需要在院內檢驗檢查,只有28.17%的患者需要在院內治療,既不需要檢驗檢查也不需要治療的復診患者占比56.47%。從整個門診來看,開完處方取完藥就走的患者占比高達33.67%,他們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在院內檢查或者治療。那么,這33.67%的患者是不是可以通過別的途徑來解決就醫的需求,避免奔波勞碌,節約時間成本呢?
這33.67%的問題,跟醫院整體資源的分配管理息息相關,比如科學的分級診療、流程數據的打通、相關醫療資源的整合利用等等。解決了這個問題,就相當于解決了整個醫院的資源優化和管理的問題,于是有了上述三個維度的打通。
無論騰訊健康產品負責人吳志剛還是和湛科技CEO張曉東都感嘆,難得有廣西醫科大一附院這樣強烈的創新欲望,所以三方才走到一起。
“現在互聯網醫療這個賽道,已經不是供需關系的創新,是醫院本身要有很大的創新,廣西醫科大一附院從院長、副院長到各個科室的主任都認為,這個時候要出來承擔一件事情,中國未來的互聯網醫療這個事應該由醫院來干。”張曉東說,這是后疫情時代的倒推和反思。
騰訊健康產品負責人吳志剛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醫院的信息化基礎已經非常好,醫保電子憑證和電子健康卡普及了,騰訊有了AI的能力、企業微信這個工具,各個環節的條件都具備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對于這么一個互聯網醫院要投入多少?如何評估經濟效益?陳俊強表示,重點的是解決行業痛點,解決病人看病難的問題。
而吳志剛和張曉東都表示,醫療是一個大賽道,要看得長遠一點。
醫療SaaS有可能崛起
去年我曾在《騰訊醫療的長期主義》一文中分析了騰訊健康的整體戰略,它想以微信支付的“醫療健康”為入口連接用戶,打造一個用戶的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平臺。而此次的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其實就是開始在平臺上引入具體的醫療服務。
借助微信的力量,醫院可以擴大影響力,比如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擅長治療地中海癥,卻并非全國患者都熟悉。借助騰訊健康提供的AI等各種工具,醫生可以更高效地服務病人,并進行診療后的管理,包括了解治療效果、引導病人回來做復查,以后還可以在平臺上招募志愿者等。
這種三方共建的互聯網醫院模式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延展性:
1、未來醫院可以透過騰訊健康平臺,把用戶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狀態和醫院的數據打穿,形成完整的健康檔案,從診療服務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2、現在只連接了醫療的核心醫療資源,接下來還可以將護理、康復等各種服務也放上去。既然PICC導管服務可以網上預約,其它服務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陪護服務、甚至養老服務,有沒有可能網上預約?
3、醫療SaaS有可能崛起。
和湛科技除了交付互聯網醫院的實施方案,還負責日常的運營。和湛科技是廣西最大的醫療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全區70多家三甲醫院覆蓋了27家,占比 41.1%,廣西醫科大第一附院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可復制的標桿?
張曉東認為,每個大的三甲醫院的互聯網醫院都需要單家、單家的打通,但相同的部分應該能占到60-70%,運營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標準化的東西。
如果能將互聯網醫院的運營平臺化,變成一種可訂閱的服務,和湛科技將成為一家醫療SaaS。這對于中國眾多的醫療服務提供商公司將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一直以來醫療服務難復制、難規模化的問題令它們很難做大。
圍繞著醫院為核心,騰訊提供用戶入口、云、AI等基礎設施,醫療機構負責具體的醫療服務,SaaS公司提供運營,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醫療生態。
回過頭來看,微醫、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1.0公司都是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用互聯網連接人和醫療產品及服務,跟電商平臺是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之前電商平臺只是連接了用戶和商品,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電商平臺也不得不往前走,就像阿里巴巴用犀牛智造介入工廠前端的生產,用釘釘切入到傳統企業供應鏈的管理。拼多多作為農產品銷售量最大的電商平臺,也開始向農業數字化滲透。由此,從消費互聯網走入產業互聯網。
未來互聯網醫療2.0也許不會完全取代互聯網醫療1.0,但一定會成為互聯網醫療的主力。
2月27日晚間,普源精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337.SH,以下簡稱“普源精電”)發布2...
2月24日,信然空壓機成功中標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空壓機及管道安裝項目,助力國防基礎設施建設。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內科和急診醫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電子煙已成為美國最受歡迎和最有效的戒...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