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說,投資是一場賠率和概率的游戲。
有人說,投資是一場賠率和概率的游戲。
在當下,所有人都押注成長股的市場里,賠率的意義不用多說。而所謂的概率,更像一道所有人都會解的簡單題。不過,大部分人把計算器摁穿,可能也很難算出創新藥投資這道題。
尤其是越來越多創新藥企在港股和科創板上市,簡直讓人挑花了眼。好在兩年過去,創新藥企從上市初一窩蜂漲漲漲開始明顯分化,從1.0進化到2.0時代。這背后,管線進展是分化主要原因,核心在于部分藥企還處在更前沿的高風險領域。
因此,我也總結出兩不看原則,跟恒瑞那些1.0時代的老牌藥企相比,沒有什么差異化優勢的不看,因為你大概率干不過恒瑞;研發、臨床各環節拖沓的,絕對不看。
任何一個環節拖沓,都足以改變一款藥、甚至一家公司的預期。相反,每一個環節都給力的,自然要加分。這么看下來,基石藥業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原因是,短短一周內,它就有兩款新藥獲批上市。先是3月24日,普拉替尼(Pralsetinib)獲批上市,接著是3月31日,阿伐替尼(Avapritinib)獲批上市。
前者是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選擇性RET抑制劑,并且除了它之外,國內僅有禮來的塞爾帕替尼在臨床階段;后者則是國內首個獲批的針對PDGFRA外顯子18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的新藥。簡單來說吧,這兩款新藥,都有不錯的商業化前景。
出于好奇,我又翻了翻基石藥業的財報,發現今年它可能還有兩款產品獲批,分別是PD-L1舒格利單抗、IDH1抑制劑艾伏尼布(Ivosidenib),商業化前景同樣可觀。
一家創新藥企能在一年里,有多款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獲批上市,這一點極其罕見。如果能夠保持這樣的速度,再加上前沿藥物的潛在增量,在創新藥2.0時代,基石藥業出頭的概率不小。
2.0時代,創新藥企突圍戰開打
有人可能會問,經過幾年的發展,創新藥頭部企業已經浮現了,其他藥企還有機會么?不用想,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在騰籠換鳥的大趨勢下,創新藥大勢不可逆。因為創新藥研發比的是創新,是發散性競爭,因此一定會誕生諸多偉大的企業。
在我看來,目前浮出水面的頭部企業,只是創新藥1.0時代的贏家,本質上是快速跟隨策略的勝利。
比如,目前最被市場認可的信達生物、百濟神州和恒瑞醫藥等,王牌產品都是PD-1。
而在快速跟隨策略下,藥企間是同維度競爭,比的是效率。核心是看誰有快速推進的能力,對早期的研發技術能力要求相對不高。
所以,會出現靶點扎堆和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局面。隨著頭部企業產品率先推出上市,搶占市場,跟隨策略漸漸失效,市場必然會進入更注重差異化競爭的時代,也就是創新藥2.0時代。
從這個角度來說,創新藥2.0時代一定會誕生更偉大的創新藥企。
畢竟,差異化競爭,比如新技術、差異化的治療領域、創新的給藥方式等,都可能會給產品帶來更好的競爭格局,最終的商業化價值更大。而只有具備持續推出差異化產品能力的藥企,才是接下來的主流。
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下一個偉大的創新藥企,既要有快速推進能力,還要在研發方面有過人之處。當然也要有商業化能力。
就研發模式來看,非常多樣化,目前大概可以總結為自主研發、合作研發、并購研發等幾種模式。
哪一種研發模式更好,并不絕對。說不定,未來會出現多種研發模式結合的混合業態。反正,只要能夠做到持續推出差異化產品,就足夠了。
所以,誰能夠在創新藥2.0時代突圍,要持續觀察。結合近期的一系列觀察來看,我認為基石藥業算是,率先浮出水面的玩家之一。因為,“基石模式”已經得到驗證。
“基石速度”背后,研發模式已經跑通
為什么基石藥業能在今年推出多款重磅產品?我認為,這是因為基石藥業的研發模式已經徹底跑通。
這方面,基石藥業選擇的是“混合模式”,除了自己研發,也會和其他企業合作研發,還會引入全球最前沿產品,保證其產品差異化的同時,還能達到效率最大化。
可以看到,目前已經獲批的普拉替尼和阿伐替尼,均是引進合作伙伴Blueprint Medicines的產品,艾伏尼布也是引進產品。而舒格利單抗是由基石藥業開發的在研抗PD-L1單克隆抗體。多管齊下,自然更快。
那么,為什么基石藥業能夠一直引進強悍品種呢?這就跟它的團隊能力有很大關系了。
從披露的信息來看,基石藥業核心管理層在行業內都有20年以上的經驗,都曾在行業領先的跨國藥企工作多年。
比如公司首席科學官謝毅釗博士,履歷十分漂亮。謝博士曾經是默沙東腫瘤早期臨床研發部執行總監,負責過很多腫瘤藥物的臨床研發。并且,根據公開報道來看,基石藥業的研發團隊覆蓋面也很廣。
你可能會說,僅憑這些頭銜,又如何判斷公司的產品獲取能力?實際上,通過持續觀察就可以了。
如果一次、兩次偶然成功,可以歸咎于運氣,但一直成功那就是實力了。畢竟好運氣總有一天會用光,但實力不會。
這在當下已經充分體現。根據財報,基石藥業開啟的管線2.0戰略,還有多款潛力產品已經在推進,比如極具想象力的ROR1 ADC。
去年10月份,基石藥業拿下LegoChem Biosciences ROR1 ADC在韓國以外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授權。
這款藥厲不厲害,基石藥業說了不算,市場說了才算。放眼全球,進入臨床的ROR1 ADC只有2款,分別是VelosBio公司的VLS-101和NBE-Therapeutics公司的NBE-002。前者已經被默沙東以2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后者則14.3億美元賣身格林格殷格翰。
而基石藥業的這款ADC產品,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就會提交臨床申請,極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三款進入臨床的ROR1 ADC。
這不是有錢就能做到的。說白了,這有點像緬甸買玉石,你看上去還可以,一刀開下去可能錢就沒有了。核心是要看公司眼光,能否找到極具價值的產品。
實際上,基石藥業拿下該品種的時間,比默沙東還要早。這樣的BD眼光和能力,國內藥企中可不多見。
有好的產品很重要,但如果臨床各環節拖沓,那也沒什么看頭。這方面,基石藥業表現相當給力。最典型的就是舒格利單抗的推進速度。
2018年12月10日,舒格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IV期非小細胞肺癌III期臨床首次公示,到2020年11月遞交上市申請,只用了2年時間。
同一適應癥的臨床推進能力,它比大家公認的執行力最強的恒瑞還要快。這足以證明基石速度之快。
而對于持續推進產品研發,公司也有很大的決心。2020年,公司研發投入高達14.05億元,在當前已經上市的創新藥企中處于前列。第一梯隊的信達生物,去年研發投入為18.52億元。
并且,公司賬上資金充沛。截至2020年底,流動資產(主要是現金)超過35億元,為臨床研發提供充足彈藥。
按照公司之前的規劃,計劃是每年提交1-2份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這一點,在模式跑通且已得到驗證的情況下,達成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對于基石藥業能否持續推出具有差異化的產品,我是持樂觀態度。
重估基石藥業
隨著港交所放開未盈利企業上市限制,創新藥上市企業已接近30家。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這些企業的市值出現了分化。
目前,市值在500億港幣以上的有4家,分別是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和榮昌生物。除此之外,大部分企業市值不高,甚至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估值。比如基石藥業目前市值僅116億港幣。
市值出現分化的原因不難理解。大部分創新藥企業還處于更前沿的高風險領域,管線進展是分化主要原因。
處于第一梯隊的企業,主要是創新藥1.0時代的贏家。比如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都有產品落地,并且已經或正在通過銷售證明自己。
而大部分創新藥企,由于市場供給多,資金有了更多選擇,加上流動性緊縮,經歷了一輪幾乎無差別的調整。
從這一點來說,基石藥業無疑值得期待。這不僅是因為它在研發模式上已經跑通,更在于銷售方面它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基石藥業的商業打法非常接地氣。對目前競爭不激烈的產品,比如普拉替尼和阿伐替尼等精準治療產品,由公司商業團隊負責。
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基石藥業商業團隊規模已達約200人,預計到今年年底能達到300人。
并且,帶領商業團隊的一號人物趙萍,曾就職于百時美施貴寶,主導過O藥(Opdivo)在國內早期的推進工作。從這點來看,我認為基石藥業能夠將這些藥的銷售做好。
而在競爭更激烈的品種上,基石藥業則選擇跟有強大商業化實力的藥企合作。比如PD-L1國內銷售權益交給了輝瑞。讓輝瑞去跟恒瑞、中國生物制藥等強手對壘,勝算顯然會更高。
一家藥企要想成功,不僅要把錢變成藥,還要把藥變成錢。在這兩方面都選擇了合適策略,跟恒瑞那些1.0時代的老牌藥企相比,有著研發差異化優勢,臨床、銷售各環節也不拖后腿,這樣的基石藥業在創新藥2.0時代出頭的概率不小。
是時候重估基石藥業了。
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癥457萬人...
今年以來,債市經歷了一場“倒春寒”,隨著市場的震蕩回調,債券資產的性價比逐漸得到修復,疊加低利率時代...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