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抓過螃蟹的人都知道,竹簍中放了一只螃蟹,一定要蓋好蓋子,否則它就會爬出來。
抓過螃蟹的人都知道,竹簍中放了一只螃蟹,一定要蓋好蓋子,否則它就會爬出來。但是,如果你多抓幾只放進去后,就不必再蓋上蓋子了,這時螃蟹再怎么掙扎也是爬不出來的。
因為,當有兩只以上的螃蟹在簍子里時,每一只都爭先恐后地朝出口處爬,但當一只螃蟹爬到簍口時,另外的螃蟹就會抓住它借力,從而把它拖下來……如此循環往復,沒有一只螃蟹能夠成功。
這就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的心態,如果我過得不好,那我就見不得別人過得好;如果我遇到麻煩,我也拉住別人,讓別人也一起倒霉……
而這就是現在德豪潤達面臨的處境——公司遇到麻煩甚至面臨退市的風險,但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之間、曾經的合作伙伴、部分機構股東卻紛紛開啟了內斗模式,全然忘記了大家都是一個簍子里的螃蟹……
一、“小家電之王” 轉型之痛
1996年,王冬雷在珠海創辦了德豪潤達,以為海外品牌面包機做OEM代工起家,隨后業務范圍擴展到面包機等小家電。僅用三年時間,王冬雷就將面包機做到全球第一,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到2002年,德豪潤達的烤爐、烤箱系列產品銷量占全球市場總量的30%,電炸鍋系列的銷量占全球總量的20%……德豪潤達也因此被譽為“小家電之王”。
但2008年突如其來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打亂了小家電行業原有的發展節奏,德豪潤達小家電業務訂單銳減50%。以王冬雷為首的管理層,急于尋找德豪潤達轉型的突破口,他看中了以LED為代表的新型照明技術,他認為“只要有人有黑夜就需要燈,這個行業是天然抗周期的”。
而當時中國為了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拯救實體經濟,先后推出了“四萬億”、“十大產業規劃”和“七大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其中節能環保是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之一。王冬雷事后回憶跨界到LED的決定時表示:“當時國家主推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德豪潤達接觸過鋰離子電池、風能等新能源行業和LED半導體,發現LED芯片節能效果顯著,并且是新材料產業,恰逢全球照明行業第四次革命,選擇這一行業,意味著我們擁有與全球企業同時起步的機會。”
2009年,德豪潤達正式進入LED行業,希望實現小家電業務和LED行業協同發展。但人算不如天算,彼時的王冬雷沒有想到、可能中國所有的企業家也沒有想到,他們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凡是政策大力扶植的行業,必定導致資本一擁而上,資本一擁而上必定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必定導致全行業性的虧損……太陽能行業如此,風能行業如此,LED行業也是如此。由于LED產業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制訂了各自的扶植計劃,帶動了各國研發、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很多企業一擁而上,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據行業資深人士透露,當時產能排行業第三的德豪潤達,一家的產能就能覆蓋全國照明行業的需求。供大于求的后果就是價格迅速下降,LED終端產品的價格下降幅度一度超90%。
為了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LED企業大打價格戰。面對不斷走低的終端價格,德豪潤達希望能通過技術上的突破走出價格戰的泥潭,于是不斷加碼押注“LED倒裝芯片”。與傳統正裝芯片相比,倒裝芯片發光效率更高,單顆芯片光效的提升減少了芯片在光源中的使用數量,提高了LED光源的可靠性,同時降低了成本。倒裝芯片被認為是LED的最新發展方向,德豪潤達果真在倒裝芯片技術上取得突破,成為亞洲地區唯一能量產LED倒裝芯片的廠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LED正裝芯片價格下降的幅度非常快,德豪潤達雖然在倒裝芯片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但并沒有建立起王冬雷想要的、絕對的技術優勢,而前期過高的研發投入導致公司財報非常“難看”,這也成了后來股民詬病王冬雷的理由之一。與此同時在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下,德豪潤達涉外糾紛不斷,經營處境更加艱難。
研發投入向來被視為衡量企業的科技含量的標準之一,但是在“以成敗論英雄”輿論環境下,同樣高研發投入的華為倍受贊譽,但在德豪潤達這里卻成為了王冬雷的“罪證”,每次談及此處,王冬雷不由得感慨:“擁抱完全未知的新行業非常痛苦,欣欣向榮的行業有鮮花也有陷阱”。
二、借力資本市場 反而身陷賭局
眾所周知,中國的電子產業起步晚,技術水平落后,“缺芯少屏”卻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中國每年進口面板的總值高達數千億,僅次于芯片、石油和鐵礦石。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叫京東方的公司站了出來,殺出一條血路并逆襲成為全球第一液晶面板大廠。
但京東方的逆襲之旅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在1998至2012年間,京東方連續14年出現虧損,累計虧損金額超過了3000億元。而在如此巨大的虧損之下,京東方之所以能成功,還得歸功于資本市場:有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上市以來,京東方累計融資達958.76億元,其中首發融資10.08億元,定增融資708.68億元,發債融資240億元。
可見如果沒有資本市場對其源源不斷的支持,中國的面板產業也不可能殺出重圍。反面的教訓就是我國的芯片企業,始終沒有獲得連貫性的國家資金支持,也沒有能得到資本市場的連續支持,以至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遭遇芯片“卡脖子”時,終于體會到切膚之痛。
面板和芯片的故事,說明在科技產業化的道路上,有錢不一定成功,但是沒有錢是萬萬難以成功的。德豪潤達也非常注重借力資本市場,2010年-2017年,德豪潤達先后進行四次定增和一次發債,累計籌得近70億資金,大部分都投入到LED倒裝芯片技術的生產和研發上。只可惜,幾次定增募集資金所投產的項目均未達到預期目標。
而2017年底那次融資留下了隱患,造成了今天德豪潤達股東互撕的局面。2017年10月16日,德豪潤達宣布,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向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36,832萬股人民幣普通股,定增價為5.43元/股,募集資金1,999,977,600.00元。其中,華鑫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簡稱“華鑫國際”)認購211,786,373股,認購金額11.5億元。
從公開信息可以查詢到,華鑫國際要求德豪潤達公司的控股股東蕪湖德豪投資公司(實控人亦是王冬雷)及德豪潤達公司的實控人王冬雷,為信托實際認購本金及年化8.5%的收益提供保障,如果出現信托計劃從資管計劃中累計獲得的年化收益率小于等于8.38%的,蕪湖德豪投資公司及王冬雷應當采取現金補償方式對華鑫信托公司進行收益保障。簡單說,華鑫國際要求王冬雷承諾“保本保收益”。
王冬雷深感在競爭激烈的LED芯片市場打拼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決定背水一戰,同意了華鑫國際的條件。
但是,王冬雷沒有想到的是定增的當月,國家開啟了“去杠桿”、清理“影子銀行”進程(下圖),整體金融環境偏緊,股市在2018年出現慘烈的下跌,很多股票跌幅堪比2008年。
雖然,王冬雷像王東升一樣看準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德豪潤達不僅沒得到京東方那樣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反而遭遇了斷流。2018年,在金融去杠桿的背景下下,銀行緩貸、縮貸、抽貸比較明顯,德豪潤達的銀行貸款規模從年初的約48億元,急劇下降到下半年的約18億元,銀根縮緊直接導致企業的經營活動受限。禍不單行的是,2018年中美爆發了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導致德豪潤達以出口為主的小家電業務增長停滯,2018年德豪潤達凈虧損5.8億元。
股市下行疊加業績承壓,德豪潤達的股價出現了慘烈的“戴維斯雙殺”,迅速跌破了華鑫國際與王冬雷約定的補倉線。華鑫國際先后多次要求王冬雷補交保證金,為此王冬雷先于2018年1月質押3600萬股給華鑫國際,隨后又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分多次支付補倉保證金共1.64億元。
但后來,股價的下跌遠遠超出雙方此前的預期,蕪湖德豪投資與王冬雷已經無錢可補了。蕪湖德豪投資先后于2019年4月9日、4月18日兩次向華鑫信托發送《股票妥善變現提示函》,提醒對方依據增信合同,進行平倉操作,但是華鑫信托一方面對蕪湖德豪投資平倉建議置之不理、任由損失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反而不停地要求蕪湖德豪投資及王冬雷補交保證金,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甚至不惜對薄公堂。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信息顯示,蕪湖德豪投資及王冬雷拖欠華鑫信托6.56億元,拖欠海通證券5.35億元,因此被海通證券、華鑫信托、康寶廉等起訴,所持德豪潤達的股票被輪候查封,蕪湖德豪投資及王冬雷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定增事項救了德豪潤達,王冬雷自己卻深陷債務漩渦。
據知情人士分析,股價在從5.43元/股跌到3.2元/股觸及平倉線時,華鑫國際作為資金優先方及時平倉可以保本,卻遲遲未進行平倉操作,顯然是顧及資金劣后方浙大九智(一家冠以浙大名譽的民營私募基金公司)的利益。如今股價在1.2元/股上下徘徊,不僅劣后方資金已全數虧光,與此同時資金優先方的國有資本也擴大了4億的損失。
自此,德豪潤達的“宮斗”大戲愈演愈烈,代表華鑫信托等機構中劣后投資者浙大九智利益的董事沈悅惺反對德豪潤達的財務決算報告、反對會計政策變更、反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反對利潤分配方案……凡是其他董事提出的議案必遭其反對,甚至連公司想融資度過難關的提案也遭其反對。2019年6月3日,沈悅惺提出罷免包括實控人王冬雷在內的6名董事,有意爭搶公司控制權,股東內訌升級。為穩定上市公司經營,蚌埠市政府出面干涉,最終“罷免”事件以股東達成短暫平衡,為保殼共同努力為結果而暫時告一段落。
2021年2月24日,德豪潤達公告稱,因華鑫信托等機構投資者要求,法院將對公司控股股東蕪湖德豪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2.21億股股票進行司法拍賣,公司實際控制人可能出現變更。不到兩年時間,德豪潤達“奪權”危機再現。
三、如何度過危機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蕪湖德豪投資持有德豪潤達2.83億股(下圖),占公司總股本16.02%,按3月8日收盤價計算,總市值約3.34億元。
數據來源:wind
而根據華鑫國際當初認購211,786,373股,認購單價5.43元/股計算,目前華鑫國際浮動虧損高達8.85億。這意味著,即使將蕪湖德豪投資持有的全部股票拍賣,仍然不足以彌補華鑫國際的損失,更何況還有海通證券、康寶廉等其它機構投資者的損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拍賣并沒有意義。
德豪潤達現在已是深陷泥潭,但仍有一線生機,即保殼重組,引入優質資產。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如果股價回升,所有危機便迎刃而解——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德豪潤達名下還有一塊值錢的資產:雷士國際。據悉,雷士國際仍持有雷士中國30%股權,而雷士中國照明業務年凈利潤約6億元。
雷士國際是國內知名的照明行業龍頭之一,但過去兩年市凈率僅0.2億左右,市值不足10億港幣。而在A股,同為照明行業龍頭之一的歐普照明市凈率高達4.9倍,總市值高達240億人民幣(下表)。
數據來源:wind
注:因最新年報未出,營業收入為2019年數據
據資深市場人士分析,如果德豪潤達與雷士國際重組成功,德豪潤達的股價大概率回升到3元以上——屆時不僅王冬雷能保住公司,華鑫信托等機構投資者也有可能解套,5萬多名散戶投資者也可以避免股票退市造成的損失。
據公開資料,德豪潤達現任董事長王晟為王冬雷胞弟,其他董事會成員中,郝亞超是王冬雷大連理工校友,楊燕、湯慶貴為王冬雷長期合作伙伴;雷士國際第一大股東為德豪潤達(持股比例17.51%),第二大股東蘇立新(持股比例15.36%)是王冬雷大連理工同學,其余股東多為雷士國際資深經銷商、王冬雷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
可以說兩家上市公司仍然在王冬雷掌控之中,王冬雷作為德豪潤達的創始人,又是雷士國際的董事長,無疑是操縱整個重組計劃最合適的人選。這個既懂技術、又懂企業經營管理、又深諳資本市場規則的企業家,有著產業報國的遠大抱負,一直希望將德豪潤達打造成中國LED界的“華為”。據悉王冬雷一直在推動雷士國際回歸A股的計劃,而現在不知道他和德豪潤達還有沒有這個機會。
現在的王冬雷、華鑫國際、海通證券,還有5萬多名散戶都是德豪潤達這個簍子里的螃蟹,如果股東之間繼續內斗消耗,公司高管無法專注于公司生產經營和推進注入雷士國際的優良資產,那么最后的結局只能是一地雞毛。
資本與股東的無理性爭奪,未必能造成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結局。作為企業注冊地的安徽省蚌埠市應該再次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從產業發展、員工就業、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協調各方股東利益,達成妥協。各類資本都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大局服務,不能為單一資本利益,損害社會整體利益、損害所有股東利益、員工利益。
12月4日,正元地理信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元地信”)在北京舉辦產品發布會,正式發布面向雙...
2024年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3%、50...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