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用戶已達10.8億,適齡人口的互聯網化進程已經基本結束。在經濟領域,早在2013年,我國的網絡零售交易額就達到了1.85萬億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19年交易規模達10.63萬億元。2020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將人類社會帶入了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分庭抗禮的“雙層社會”。借助無處不在的數據采集工具和信息媒介,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的交流渠道被完全打通,信息可以在兩個空間來回自由穿梭。在雙層社會,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這極大強化了個人的信息主體地位,網絡作為目前最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給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諸多便利。但由于互聯網的世界是基于IP的虛擬網絡空間,兼匿名性,無法與真實世界一一相對應,所以虛假信息也在所難免,且愈演愈烈,使得各類虛假信息在網絡空間泛濫,互聯網儼然成了虛假信息的逍遙之地。
網絡虛假信息的危害
時下,刷好評、刷點擊量、刷轉發……甚至直接用外掛程序造假,諸如此類現象,在網絡上屢見不鮮。網絡數據虛假繁榮的背后,潛藏著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泡沫和風險。網絡數據造假存在于各行各業,并已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中,滋生出巨大的數據造假的黑灰產業。網絡數據造假破壞了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導致數據指標失真。以信息為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損害個人、組織形象名譽、企業商譽,造成網絡空間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層出不窮。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不僅危害正常的社會秩序,而且還損害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此外,具有很強的蠱惑性、誤導性和破壞性的網絡虛假新聞,不僅直接擾亂了傳播秩序,混淆是非、誤導認知,而且不可避免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一些別有用心、蓄意編造的假新聞,更可能催生社會不安、恐慌情緒,甚至引發惡性沖突事件、造成嚴重后果。對此,有專家指出,虛假新聞始終伴隨著媒介生產而存在,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語境下,復雜的傳媒生態環境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傳媒技術的變革帶來了生產模式、傳播模式和傳播格局的巨大改變,而這種技術維度和體制維度的變革,也為網絡虛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近期,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法院對一起網絡散布虛假信息案進行了審判。在該案中,案犯劉某只花費了760元,就通過案犯馬某這個網絡推手找水軍把自己編造的虛假內容炒作成了5.4億閱讀量的爆款話題。案件背后,靠“養號控評”虛增流量的灰黑產業鏈浮出水面。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虛假流量生意的整體規模已達千億元之巨,遍及各大互聯網平臺。從瀏覽量、點贊量到交易量,一切皆可刷,嚴重破壞了互聯網生態和經濟秩序。
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及數據不可信了,那么“垃圾進來,垃圾出去”大數據行業也就沒了“基石”。
相關機構匯總了網絡虛假信息的四個特點:其一、虛假信息借網絡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在傳統媒介時期,虛假信息傳播的范圍是比較有限的,尤其是非全國發行的報刊和地方電臺、電視臺,即便它們刊播了虛假信息,其傳播范圍往往只在一定區域內,即使有一些人際間傳播,其速度也相對緩慢。而在網絡時代,任何傳統媒體上刊播的虛假信息,則容易借助網絡不脛而走,迅速傳播。
其二、虛假信息發布成本低、傳播主體泛化。自媒體的到來,網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成為信息傳播者,信息傳播主體泛化。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成為個體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它使人們之間通過網絡構成了網際關系,并在動態發展過程中,促進了網絡社會系統的形成。而網絡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發布者的匿名性有利于信息發布者逃脫社會責任和道德約束,這是造成網上虛假信息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網絡信息發布極低成本也助推了虛假信息的泛濫。信息發布者不需要核實身份,網民只需簡單注冊,在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的前提下,可以在各類平臺上發布信息。

其三、虛假信息傳播呈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網絡虛假信息之所以快速傳播,這與網絡傳播的模式分不開。網絡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站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站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絡之中。一方面,在網絡時代,虛假信息的傳播者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還有許多受眾和網友的參與。這讓信息傳播形成了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虛假信息便在這張“網”中迅速蔓延、傳播。
其四、虛假信息在網絡時代更具有“傳播力”。一般說來,虛假信息比真實信息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因為真實的信息受客觀事實的限制往往接近生活的真實,而虛假信息則脫離客觀事實進行虛構,可以更稀奇,甚至更怪異,更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因而更能為媒介和受眾關注、傳播。傳統媒體因有內部審稿制度和“把關人”,可以過濾掉不少虛假信息,而在網絡傳播結構中,每一個網友都可以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虛假信息因其更容易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往往就更容易被傳播。
杜絕網絡虛假信息的硬核體系
如何維護網絡清朗空間,保障公眾合法權益,杜絕網絡虛假信息,加快鏟除網絡黑灰產業鏈,維護互聯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加強了杜絕網絡虛假信息的法制化建設。從《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到《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從反不正當競爭法到電子商務法,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監管日益精細化。一段時間以來,相關部門持續開展“凈網”行動,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網絡黑灰產業鏈的形式更趨多樣、手段更加隱蔽、技術更為復雜,給治理監管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互聯網經濟是誠信經濟,其賴以存在的基石是真實活躍的用戶和信息。如何多措并舉、精準治理,從源頭、交易鏈條等多方面著手,有效打擊網絡黑灰產業鏈,不斷壓縮其生存空間,助力互聯網平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除了在法制和監管上須與時俱進外,還需建立起杜絕網絡虛假信息的信息化生態空間,依靠信息技術來識別虛假信息、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

全球二維碼掃一掃專利技術發明人徐蔚,在其編著的《碼鏈新大陸,物格新經濟》一書中推出的,基于掃一掃發明專利創立的碼鏈體系,構建起了杜絕虛假網絡信息傳播的信息化生態空間。并告訴人們,依靠碼鏈技術,既可以精準地識別虛假信息、也可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
徐蔚闡述說,在碼鏈世界中,人的行為表現為數字化的行為方式。碼鏈在信息傳遞尺度上,建立了一個以“碼”為單位的信息維度(包含5W元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建立了一個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一一對應的多個平行世界。由于這個平行世界有多個乃至無限多個平行世界的維度;這個數字化的平行世界,人們可以以自由意識進入,這就完全不同于基于IP的虛擬世界的Cyber-Space。人類在真實世界面對面通過掃碼即可接入碼鏈體系,這一點是互聯網做不了的。因為對于真實世界來說,有個5W元素(時間、地點、人物、做什么、為什么),而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只有一個IP,不存在5W,因此就會產生匿名、黑客、水軍,造假等等各種各樣亂象。
這樣,就可以構建一個基于“碼”鏈接而成的世界,具備與真實世界對應5W的多維度,而非IP網絡的一個“信息”維度,從而在更高維度構建一個“高階文明”。
碼鏈是以二維碼掃一掃接入形成的鏈條,每個二維碼都代表著每個個體在5W時空的行為,碼鏈記錄每個個體DNA的行為,這個行為所形成的行為交互記錄相疊加而形成的鏈條。碼鏈利用二維碼鏈式信息結構來驗證信息數據的真偽與儲存、利用分布式的網絡來生成和更新信息數據、利用二維碼的唯一性來保證信息數據的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智能合約來操作數據轉化的一種全新分布式基礎架構。
5W是人類世界真實存在的原因,5W就是建立一個一一映射的對應的關系,無論你是在真實世界做了一個交互,或者說是行為動作,或者是在互聯網的世界做了一個交互,它都會一一映射,成為一個四維空間的碼鏈世界。
分布式存儲是指通過不同的二維碼把數據儲存起來,確保數據和二維碼一一對應,在使用中,利用不同的掃碼設備對數據進行快速的調用處理,而在數據制造和計算時,都可以做到半匿名的方式。相較于傳統互聯網的Drop box,因為結合了二維碼來儲存數據,在二維碼的唯一性和本地私密性之外,能夠增加額外的處理功能接口,以滿足數據分享的需求,從而幫助數據能夠更好地分發和拓展,實現數據的價值。
而“狀態”則是指數據的來源、數據的改變和數據運算的結果。將這些狀態留在二維碼內是為了在對其運算和改變可以追溯,這樣才能更好地分辨出哪些數據真實,更有價值,并通過即時的結算給出對應的價值。
碼鏈通過分布式的存儲資源,對全網進行存儲同步,并通過智能合約以及相應的共識來保證對存儲內容更改的有效性,以此來維護一個完整可查找的數據庫。因此,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記錄狀態的改變,然后同步,對每一個二維碼來說,其核心的要求就是遵循特定的規則,將新的變動同步在所有二維碼的存儲中。
碼鏈體系實際上給人類、給社會提供了一個可以使用的時間。在過去,人們擁有的時間是國家授時中心頒布的時間。它是物理的時間,由于這個時間是中心化發布的,這個時間很精確,但是人們在社會中交互的時候對這個時間的使用卻很難做到精確。在這個時間里,時間和事件也無法緊密地結合。而碼鏈的時間卻是由事件堆疊而成的時間。這個時間里每個事件都對應一個時間點,每個時間點都存在一個二維碼當中,而二維碼是按照事件先后順序緊密相連的。每一個事件都是另一個事件的時間證據,也就是碼鏈關系中的溯源。
碼鏈體系是一個時鐘。而且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過去與未來的事件的見證上的,世界性的時鐘。處在這樣一個世界性的時鐘里,如果有人提問一個商業行為是在什么時候發生的,答案不會是某年某月某日,對方給出的回答會是這個事件發生在碼鏈體系內的某一個二維碼上。二維碼是可查的。人們通過這個二維碼就能夠查到對應的信息,也可以查清哪些行為是在此之前,與此同時和在此之后發生的。
二維碼的唯一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龐大的數量和時間戳,給予了它成為我們在數字世界中的身份標識,是搭建數字世界的基礎。在碼鏈構建的數字世界里,二維碼代表著人和物的身份信息所有權,人們可以在一個二維碼中植入自己的DNA后,存儲在碼鏈網絡中,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谶@個二維碼身份系統,碼鏈體系為每一個數字人搭建起屬于自己的信息傳遞網絡。
碼鏈數字生態體系的硬核是“物格”,“物格”是“三維世界物理空間”在四維世界虛擬空間的數字網格化。“物格”以真實存在的物理時間和空間、有價值的土地為錨定物。由于記錄了“人類的數字化行為”,“物格”就成為了人類行為可以“追根溯源”的“根”。
“物格”通過掃碼鏈接來標識人類的數字化行為,與數字人的5W(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行為相匹配,具有地理位置唯一對應標識的物理空間網格。通過直觀觀看物格數字地球的碼鏈接入,使得物格具有“全球唯一性、行為可識別、場所可定位、交互可溯源”的特征。這種特征讓物格與現實世界一一映射。
碼鏈數字生態體系使整個社會實現可信的數字化,讓信任系統更高效地運行。不僅讓實體世界的人或物映射到一個小小的二維碼當中去,也可以通過其獨有的回報機制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有效地將真實的信息傳遞出去。
碼鏈構建的全新數字生態體系是建立在真實的世界之上。在互聯網的時代中,真實的世界中的人類行為與虛擬的世界是沒有相互對應的關系的。由此給了虛假信息泛濫的空間。因為互聯網是基于IP的虛擬世界,而碼鏈所要構建的數字世界就是把真實的三維世界和互聯網世界通過碼鏈的接入協議映射到一個數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可以在真實的世界里通過二維碼掃一掃、朋友圈轉一轉以及未來的穿戴設備“眼鏡”看一看,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的世界。
“物格”是物聯網的格子,物聯網的格子是存在于真實世界當中的,每一個格子在我們的數字世界都可以得到映射。而物格鏈則可以通過唯一的經緯度坐標以及時間和不同的人和物DNA所生成的在數字地球中唯一的二維碼。這個二維碼就是接入這個數字世界的“原碼”。而這個原始二維碼,可以記錄人和物通過碼鏈所接入的所有行為。是將人和物的DNA疊加到該體系當中,而不是通過IP作為底層來構建。
所以,通過碼鏈的模式重新構建出的全新數字生態體系。讓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這個“雙層社會”不再分庭抗禮。只要信息的接受者通過掃碼接入信息生產者的原碼(元碼),即可辨別信息的真偽,虛假的信息將無處隱身,無處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