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蝦米之死”
“蝦米之死 ”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 Steven
“小蝦米終究還是小蝦米。”
近日,“小眾音樂之父”蝦米音樂正式發布公告稱:由于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將于2021年2月5日停止服務。之后,用戶在蝦米音樂創建的個人信息、聽歌記錄、付費會員、購買專輯等都將不能查看與使用,而網頁端音樂人提現服務也只保留到3月5日0點。
這意味著,曾經承載無數人夢想的“音樂大舞臺”將在2021年成為歷史。
誰能想到,一個成立12年之久,曾與QQ音樂平分秋色,背靠大樹阿里巴巴,風靡萬千男女的蝦米音樂說停就停了?那么,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入今天這般凄慘結局的呢?
一
2003年,有志青年王皓帶著對未來的無限向往加入了坐落在杭州,由18個人剛成立沒幾年的互聯網小公司,阿里巴巴。雖然,他的職位是系統分析工程師,心中卻有一個音樂夢。
王皓從小就喜歡音樂,但大學卻主修理工專業,可這并不阻礙他對音樂的向往與追求。
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生時代,他就創辦了“聲音網”論壇,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工作期間,工程師王皓仍沒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
2007年,積累4年底層技術經驗的王皓拉著幾個阿里巴巴同事,告別了這個未來震驚全球的互聯網大公司,開啟音樂造夢之旅。
1年后,蝦米音樂上線,同年便獲得深創投天使輪投資。
若以今天視角看,蝦米音樂成立之初即擁有一個頂級創業團隊陣容。
憑借優質內容,蝦米音樂很快就收獲了一批粉絲。技術出身的王皓對產品的打造尤為看重,他受夠了那種做工粗糙的音樂平臺,化繁從簡、功能至上。
此外,蝦米音樂還推出了一些開創性服務,有獨特的音樂版塊“小眾音樂”。
小眾就代表精致,與眾不同,有自己的特點。
此定位也能看出王皓當時的想法:提升粘性,先獲得一批高質量的忠實粉絲,由此為蝦米音樂奠定基礎。這個定位很快得到用戶的證實,據三方統計數據顯示,蝦米音樂每月人均使用時長可達到300分鐘以上。
把時間泡在蝦米音樂上,是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樂趣。
2010年,王皓公司異軍突起,隨即又拿到盛大集團一筆A輪投資,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盛大當時在游戲界縱橫天下,對具備創作型屬性的“小眾音樂”格外關注,更重要的是投資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雖然,在規模上蝦米音樂還不及有鵝廠撐腰的QQ音樂,但在使用時長上,沒人能超越前者。
質量決定品質,品質創造價值。蝦米音樂就是品質音樂平臺的代表,但此時的王皓不缺品質,而是缺錢。從過往的融資時間不難看出,小蝦米還沒成長為一個大生意。
2010年之后,有3年時間,王皓公司都沒拿到過一筆融資,而它的競爭對手,每個平臺背后幾乎都有大平臺撐腰,如果沒有錢,隨著時間推移,任何優勢都會變得沒有優勢。
而彼時的音樂戰場,并不是VC/PE們愿意關注的方向:巨頭太多,強者環伺。
它們更關注還是一片藍海、估值洼地的O2O及其它互聯網新生風口。
王皓必須要面對一個客觀且現實的問題,錢從何來?
2013年,昔日老東家盯上音樂市場蛋糕,敢和鵝廠硬鋼也不怕的阿里巴巴向王皓遞出橄欖枝,前提是王皓要把蝦米音樂出售。
在那場生死攸關的交易中,王皓做出大膽決定,賣給老東家總比毀在自己手里強。
作者在企查查上也沒有找到當年那筆交易的具體金額。但可以肯定,辛苦創業5年的王皓已經獲得了人生第一桶豐厚資金。
拿到錢的他又回到那個熟悉而陌生的環境,他內心該清楚,未來每一步跟他已沒半毛錢關系。
二
買下蝦米音樂,阿里巴巴在大文娛戰略上再下一城,并成立音樂事業部,開啟一系列“很阿里”的花錢動作:先是斥資3000萬元買下《中國好聲音》第三季音樂版權,后又大手筆將高曉松、宋柯等一批明星音樂人攬入懷中,整個動作均為蝦米音樂服務。
2015年,娛樂圈出現了一條重磅新聞:擅長講故事的高曉松成為阿里音樂集團的董事長,半路出家的珠寶商人宋柯成為阿里音樂集團的CEO。
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的名字并沒有出現在高層管理的名單中。
一般情況下,公司被收購,怎么也得給個聯席CEO之類的角色當當。
后來,有消息稱,“王皓對音樂行業很失望”。
其實,這也沒什么可失望的。阿里音樂集團并不需要王皓這樣的技術型人才,阿里大文娛從來都不缺技術,它需要的是在音樂領域更有影響力、號召力、吸引力、魅力的明星。
高曉松三個字就是流量。
不過,阿里巴巴并沒有讓昔日功臣王皓閑著,2016年,音樂夢想家王皓加盟釘釘,開啟他大學時期的主業,技術創造未來的新工作。
同樣是在王皓加盟新業務釘釘那年,阿里巴巴又進行了一輪架構調整:蝦米音樂從大文娛劃入到創新業務事業群。
這是蝦米音樂生命的另一次轉折點。
創新業務事業群從字面上很好理解,新業務的聚集地。
可蝦米音樂怎么看也不該是個新業務。對此,外界曾有分析稱,蝦米音樂已被內部給“邊緣化”了。緊接著,有經商經驗的宋柯頂替了高曉松董事長的位子。
看來,擅長講故事的高曉松,還是適合講故事。
2019年,風云突變。
蝦米音樂昔日老對手之一的網易云音樂對外宣布獲得一輪價值7億美元的大額融資。
投資陣容很有趣味性:靠前的兩家是阿里巴巴與云鋒基金。
當初外界揣測的“邊緣化”都高估了。
“寧可把錢投給自己的對手”接盤沒幾年的蝦米音樂就成了大佬手中的“棄子”。
注定了今天被關閉的凄慘結局。
三
為什么一手好牌就這樣被阿里大文娛給打爛了?
缺錢么?不缺。缺技術么?不缺。缺人才么?不缺。缺資源么?不缺。
蝦米音樂的倒下猶如一個“無厘頭”的故事。
如果細細思考,什么都不缺怎么就敗了?唯一能提供合理解釋的就是“輸給了時代?”
好像這樣解釋也不全對,那缺什么?恐怕缺的是,眼光。
在蝦米音樂決定關閉前,官方曾有過這么一串數字:其擁有3000萬個海量曲庫,4萬個原創音樂人入駐,5億個歌單,還有一批無法用數據解讀、對音樂無限向往的年輕人。
在決定接盤前員工王皓的公司前,蝦米音樂擁有著讓鵝廠都為之動容的數據:2000萬個注冊會員。也就是說,沒被收購的蝦米音樂就已經是,實力雄厚的頭部玩家。
當然,也有部分觀點覺得,蝦米音樂之敗,敗于版權。“他們(管理層)沒有在版權問題上分秒必爭,導致版權一天天減少,失去了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觀點即便是失敗的蝦米音樂團隊也高度認同。
他們在告別信中稱,“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曾錯失了一些關鍵機會,在音樂版權內容的獲取上,沒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音樂需求,這也是我們最大的遺憾。”
但事實真的只是版權問題么?難道干音樂這行不知道版權有多重要么?
動作一直跟不上節奏的原因是什么?究其根本原因還在,眼光二字。
比如讓一個不缺錢,情懷大于一切的高曉松做一把手;讓蝦米音樂的締造者王皓跑去搞釘釘。
不得不說,釘釘現在的確做得不錯,成了疫情期間互聯網最熱的工具之一。
商業戰場不是小兒過家家,棋差一招,滿盤皆輸。有時候一個決定就能改變一切。
如果從既定事實的角度回頭看,王皓時代下蝦米音樂的確干得還不錯,但歷史沒有如果。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