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碼無溫度,但是程序員和互聯網有。
文 |李永華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代碼無溫度,但是程序員和互聯網有。
多年來,中國互聯網公益經受信任構建、文化沉淀和科技應用三大挑戰,已經成為激烈商業競逐之外,以BAT巨頭為主的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涉足的領域。
只不過,既然不是商業利益的主要關切,過去的互聯網公益往往只是零零散散開花結果,“順手做一下”。
但是,隨著技術和平臺生態的演化,公益這件事也越來越呈現體系化建設的特征。例如,最近百度面向創作者、開發者的萬象大會上,就推出了一個圍繞公益的“星辰計劃”,簡單說,這是一個依托于AI技術,嘗試“更全面賦能社會公益事業”的公益項目。
某種程度上,這類計劃的出現,一方面表明技術推動公益的發展已經自然地進入AI階段,另一方面也說明不同巨頭在公益這件事上的差異化也越來越明顯。
一、同樣的公益,也衍生出不同的平臺調性?
目光聚焦BAT,在公益這件事上,不論誰,都在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樹立了與平臺原本業務緊密相關的“公益標簽”,并將公益活動與平臺本身的發展緊密融合。
1、百度:AI全場景落地趨勢的必然,技術正反饋循環的必要
百度公益的直接標簽毫無疑問是AI技術,技術也是百度做公益最直接的表達。事實上, “AI公益”本身就是百度AI走到今天進行全場景布局的一種必然。隨著百度AI在內容制作與推薦、自動駕駛、工業質檢、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加速落地,百度正在以平臺的力量向外界展現AI改變社會的價值。沒有商業利益考量的公益活動,也是這些舉措的體現之一。
不可忽視的是,AI技術的不斷提升依賴實踐的反饋、打磨形成的“正反饋效應”——通過實踐結果不斷自我優化和提升,而公益活動最突出的特征是廣泛的參與性,能帶來直接而豐富的實踐反饋結果,甚至不輸很多商業場景。積極參與公益,除了幫助社會、踐行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將更大程度上幫助AI技術成長,是AI發展的一種必要。
2、阿里:“阿里經濟體”概念下的“社會基礎設施”能力延伸
阿里經濟體的提出,標志著阿里不再僅僅把自己局限于一個成功的商業帝國,而把自己當成一種切切實實改變生活、服務生活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來看待,用商業的手法幫助社會方方面面進步,延伸到公益領域,即是所謂“公益心態、商業手法”。
所以,一方面,我們看到阿里公益帶有濃厚的支付、電商標簽,例如支付寶螞蟻森林,另一方面,這些公益活動又帶有濃厚的推進社會進步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色彩,例如興農扶貧,不僅幫助農民“做生意”,也進行新產業、新業態、特色產業帶的塑造,甚至在幫助重塑貧困地區的經濟結構。
3、騰訊:社交生態完善、社交價值再挖掘、社交品牌強化三位一體
騰訊做公益自然離不開社交的基因。但表象下,公益對社交的價值也是掌控社交帝國的騰訊需要考慮的事。當社交涉足公益,社交對人的鏈接增加了“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的價值,起到了某種“示范案例”作用,告訴社會社交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還有什么樣的操作可能。
更進一步看,“騰訊公益”平臺鼓勵個人、非公募機構、公募機構發起人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等積極自籌,這樣做,其實已經是在強化騰訊的社交品牌了。由此,通過社交公益,騰訊實現了社交生態完善、社交價值再挖掘、社交品牌重塑三位一體的結果。
對比BAT不同的做法,自然可以看出他們在公益上都有自己的“野心”。但不論是電商手法還是社交手法,剝離平臺自身訴求,新時代公益的進步,始終離不開創新科技的支撐。AI技術的可能性,在公益領域更加值得被期待。
二、從零星出現到全面布局,AI公益走向“立體化”?
不管承不承認,現在很多公益已經離不開“AI”、大數據,整體上,技術在公益中的價值越來越凸顯。當然,這也使百度的AI公益標簽差異化更顯著。
而AI公益作為互聯網公益+AI技術發展碰撞的產物,其“立體化”的趨向,也在百度等平臺的導向下越來越明朗。
這包括四個表現:
1、涉及場景:“公益”的范疇與AI公益的范疇逐步重合
原本的AI公益更多是技術的果實,剛好技術發展到這一步了,就順便做一下有益于社會的事,例如百度AI尋人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場景之一。
隨著“攤子”鋪開,AI公益的實體項目不斷往外延展,其范疇逐漸與大“公益”的范疇“接軌”——凡是公益的,都可以是AI的,公益的體系,逐漸成了AI公益的體系。
例如,除了上文列舉的百度這些年用技術支撐的公益項目,AI尋人,AI垃圾識別,小桔燈助學,AI助盲等,百度這些年還進行了不少場景拓展,包括利用AI技術打擊野生動物貿易的平臺等,越來越多的AI公益項目,已經逐步覆蓋了尋人、助殘、助學、助弱、動物保護等多數公益場景,AI全場景落地的趨勢讓AI公益場景逐步與公益場景重合。
反過來看,讓更多人參與到AI公益活動中的星辰計劃,其背景也恰是如此,全面的場景需要更多參與者。
2、參與者:“賦能式”生態從商業活動走向公益活動
百度的星辰計劃宣稱首輪將提供“100億的流量資源,1000萬孵化基金,1000萬算力支持”,實現技術、流量、生態、資金四個方面的技術能力以及資源的共享,搭建起一個AI公益平臺。
先不看力度本身,這個表述與百度在商業活動中推動移動生態或者AI開發十分相似,很明顯,那些原本應用在商業場景的賦能動作,現在走到了公益領域,這其實顯示出互聯網平臺生態的價值外溢能力。
事實上,百度一直宣稱要“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在公益層面通過賦能推動創作者、開發者讓企業、NGO組織更積極地參與進來,是這種使命的必然動作,而它也讓參與者變得更豐富,不再是平臺單打獨斗。
科技能夠產生更多高效、創新的解決方案,而更多人參與,則讓AI公益倍速化發展。
3、形式:不再拘泥于互聯網平臺服務
從形式上看,過去的互聯網公益往往借用既有的互聯網平臺提供服務,到了AI公益階段,AI尋人、AI垃圾分類識別等也是如此。
而不論從公益實現角度看,還是AI技術的落地方式看,脫離平臺進入現實場景都是一種必要——AI公益的另一個“立體化”重要特征是,從技術服務到實體產品,不斷有新的恰當的公益形式出現。
例如,百度的AI助盲就利用了小度智能硬件的語音交互能力,在特殊教育學校,盲人學生只需要呼喚“小度小度”,即可輕松完成播放課外讀物、控制電燈開關、和家人視頻通話等操作,尤其在盲文教材局限的情況下,AI硬件設備的介入價值不言而喻。
換個角度看,我們總是預設“健康人”前提,談論AI硬件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實際上,AI硬件在特殊人群中的價值也應該值得關注,AI的語音交互、圖像識別能力天生就適合改善他們的生活。
未來的AI公益,應當有更多AI技術形式加入,服務更多樣化的人群。
4、創新性:AI公益的發展也體現出適應時代的變化
公益永遠隨著時代進步而不但產生新的需求,AI公益更是如此。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百度飛槳開源了業界首個人臉口罩識別和監測模型,通過人臉和人體分析的方式去監測用戶是否佩戴了口罩。
這個開源技術的最大價值,是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進行人臉檢測和身份驗證,并識別、預警不帶口罩人員,十分適合在園區企業、公共交通場所落地應用,為順利復工復產提供安全保障。
此外,百度智能外呼免費開放使用,幫助社區和基層派出所進行人員管理,也是此類公益需求的體現。
適應時代需求而進行變化,是AI公益“立體化”體系的外延,它代表AI公益總能夠進行類似商業活動一樣的自我革新、保持活力。而這種創新離不開更多人的參與,這又成為“星辰計劃”這類公益推進項目的動力。
三、AI沒有改變公益的進程,只是讓“結果”更好
社會文明的發展推動公益的發展,而反過來,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還是NGO,在商業利益之外關注社會公益需求,關注弱勢群體的疾苦,這種行為也在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BAT在幾乎唯一沒有激烈廝殺的公益領域各自“自由生長”,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履行社會責任,已經形成不同的標簽、不同的調性。
毫無疑問,巨頭的加入讓公益的腳步更快,更多人因此受益,而其中技術的進入,并沒有改變公益的進程,只是不斷讓公益的結果更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失散的親人,讓視障、聽障人士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讓窮困地區的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如果說現在還是AI主動貼和公益需求,那么未來,公益處處有AI、利用AI得到更好的結果將是常態,AI公益或將變成公益AI。
所以,AI商業價值全面落地的同時,社會價值或將借助公益通道更快地實現全面落地,AI公益將成為巨頭平臺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重要抓手,也集中體現出互聯網時代技術的溫度。
當數據、算力、算法由一行行冰冷的二進制代碼,轉換為溫暖人心的公益活動時,AI的大時代無疑將更加繁盛。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2024年11月,南方黑芝麻獲全球領先的新經濟產業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
叮當快藥董事長楊文龍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與一心堂的戰略合作,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攜手共創醫藥新零售...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