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fo法人變更,可能是戴威給自己設定的最后結局:“向滴滴妥協,讓位程維,擔心被架空,而提前做的準備。”
近日,有熱心的媒體發現,在共享單車領域仍在垂死掙扎的ofo中國區運營主體法人代表出現了變更,90后創始人戴威悄然變成了陳正江。
ofo的這一舉動迅速引發圈內熱議,媒體一度揣測,那個曾經念叨著金庸《倚天屠龍記》里九陽真經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的北大高材生還是沒能撐到最后一刻,而退隱江湖。
也有不少媒體認為,這是戴威給自己設定的最后結局:“向滴滴妥協,讓位程維,因擔心被阿里架空,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雖然,事后ofo發布“官宣”稱,“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僅是內部正常人事變動,公司實際控制人仍為戴威,并不存在讓位一說。”
但現在的戴威可能心思確實不在共享單車上,坊間傳聞,區塊鏈是他押注的一個領域。至于他現在為什么“退位”,是不是猶如媒體臆想的那樣,只有戴威和ofo高層心里最明白。
不過有時候,傳聞最后可能都不是傳聞,就像趙麗穎和馮紹峰領證,之前戀愛一說各種辟謠,結果到頭來,傳聞也可以為真,而且會讓人大吃一驚。
不可否認的是,ofo的確更換了法人,但陳正江是何許人也?估計沒幾個人會知道。
官方公告是這樣解釋的:ofo前5號員工,自2014年加入以來一直擔任重要職務,是ofo中國區業務主要負責人之一......
有一條解釋頗為津津樂道,此次法人變更僅是為了“簡化辦公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原來,更換法人就能簡化流程、提高效率,這條可以為日后大家創業所借鑒。
媒體顯然對這樣的解釋不買賬。業內人士透露,“ofo或正與哈啰出行商量收購事宜,后者欲以1:5到12.5的折股比例并購ofo。”如果這個是真的,ofo轉了一圈又回歸阿里懷抱,找到歸宿,只是可能被丟棄的只有創始人戴威。
這個倔強的90后年輕人,愿意妥協嗎?
據證券日報報道,ofo此時變更法人可能與自今年7月份以來該公司頻頻陷入債務危機有關,意在保全戴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法人在履職期間因戰略問題而導致公司虧損的,只要在沒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條件下離職,就無需對企業承擔賠償責任。
戴威顯然不是張無忌,后者把青春妥協出去了,最后終于倔強一把,“不爭名利,與世隔絕。”
一
大起大落
時值深秋,天氣愈漸寒冷,ofo也即將迎來它自成立以來最難過的一個冬天。
令人唏噓地是,這個曾經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臺的鼎盛,只維系了數載光景。
2015年,重度騎行愛好者戴威和4個朋友創辦了ofo。
次年初,當拿到金沙江創投的1000萬元投資時,戴威和聯合創始人張巳丁曾趴在國貿三期商城的圍欄上感嘆,“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錢。”
接下來的擴張能力及吸金能力,也遠超出了這個年輕創業團隊的想象。
簡直是,令人咋舌。
3年間,ofo累計獲得了12輪融資(包括2輪戰略融資),平均3個月完成一輪。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Q1,ofo估值為30億美元。這個數字較2016年,翻了200倍。
與瘋狂的融資速度形成呼應,ofo的業務也在瘋狂擴張,成為繼淘寶、京東、滴滴等巨頭之后,中國第9家日訂單過百萬的互聯網平臺。
國內聲勢浩蕩,海外積極布局。
同年12月,ofo開始在美國舊金山、英國倫敦、新加坡運營,而后又進入馬來西亞、日本、西班牙、以色列等國。
ofo官網數據顯示,這家共享單車平臺已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共享出行平臺,全球連接超1000萬輛共享單車,日訂單超3200萬。
正是這種迅速且目標遠大的高速擴張,讓外界對ofo的盈利及經營能力產生質疑。
有人曾算過一筆賬:共享單車屬重資產模式,造車、單車運營維護、員工工資、用戶補貼、全球擴張等各方面都需要高額花費,每月僅運維(包括維修、調度)成本,像ofo這樣體量的公司,可能就約需要3-4億元。
這樣的高消耗,如果三月融一輪,也不那么稀奇了。
正當這個由資本堆積的“小國”逐漸走向“帝國”時,接踵而來的是外界的反復質疑,“ofo就是資本拿錢堆出來的,一路都在燒錢、只進不出,一旦資金鏈斷裂,面臨的將是生存挑戰。”
媒體有時候比VC/PE還能成為行業風向標。說危機,危機就來了。
ofo最風光的日子,戴威最扎眼的時刻只持續了一年半。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共享單車資本泡沫的逐漸破裂,一個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公司或倒下、或賣身,這讓本來就如履薄冰的ofo,雪上加霜。
而晴天霹靂也只是一瞬間。
12月,有爆料稱,ofo挪用30億元用戶押金,賬面上可供調配的資金僅剩3.5億元。2018年1月,又有爆料稱,ofo賬戶可用資金剩不足6億元以及ofo還可能拖欠供應商約25億元的貨款。
雖然,ofo官方還是以各種理由否認傳聞與爆料,但從其后續采取的一系列“節流”措施上,可以看出,這家公司已經非常需要資金了。
一方面,ofo取消了全國20個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動,改為“95元充余額免押”;另一方面,因難從用戶的單次騎行獲利,ofo開始發動員工賣車身廣告,轉向B端尋求盈利。
這對ofo來說,顯然不夠,今年6月份,虎嗅在《小黃車快黃了》一文中指出,ofo總部正在“上演”管理層劇變和史上最大規模裁員。
ofo官方仍予以否認。
但接連而起的三起訴訟,讓ofo的錢荒危局徹底暴露在了公眾面前:
7月,武漢漢光谷創客街區管理有限公司因房屋租賃合同糾紛起訴ofo主體公司,最終法院凍結了東峽大通在北京某銀行的112.9萬元存款,凍結期限為1年。
8月,上海鳳凰自行車因東峽大通拖欠貨款及費用而將其告諸法庭,訴訟涉及金額6815萬元。
9月,百世物流為索要貨物運輸款而起訴東峽大通。
以及ofo拖欠天津飛鴿貨款約1億元。
拖欠富士達超3億元貨款。
拖欠云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欠款。
......
可能官方還會繼續否定,以上內容為傳聞。
然而,擺在ofo眼前的資金難關,是無法否定的。
二
生死兩難
巨額資金需求,僅靠節流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還要靠快速融資續命。
但在融資上,ofo卻進行的并不順利。
這一年多來,外界關于ofo賣身、被收購等消息甚囂塵上。
實際上,自摩拜“委身”美團后,ofo的命運格外引人關注。
從歷次融資情況看,滴滴和阿里都有可能成為接盤的“白衣騎士”。
原本這兩位“資本大鱷”早早就向ofo拋出了橄欖枝,如果不是戴威一直倔強地保持獨立,可能,ofo早就留下比現在更圓滿的結局。
縱觀面臨生死兩難的ofo,撲朔迷離的融資迷局背后,也是戴威、滴滴、阿里三方的博弈。
滴滴算是ofo一路的貴人。
自2016年9月B輪融資開始,到2017年,滴滴已憑借多輪注資成為其大股東。對專注做出行的滴滴而言,共享單車是必須要布局的一條業務線,這也是多次選擇投資ofo的原因。
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卻非常微妙,滴滴一直想將ofo納入自己的戰略體系,戴威卻希望雙方僅是合作關系,正是這種戰略理念的不合,雙方的矛盾、誤會越來越多。
此前有媒體報道,滴滴曾許諾幫ofo拉來軟銀一筆超15億美元的融資,孫正義也簽下了投資意向書。但前提是ofo要接受滴滴派出的幾位核心管理人員。
正處在與摩拜鏖戰之中的戴威欣然接受了條件。
因這筆即將到來的巨額融資,ofo內部極為亢奮,開始進行一輪新的市場擴張策略,也因此欠下巨額債款。但沒想到地是,這筆融資最后竟然成了“空頭支票”。
這引發了戴威的不滿,90后的他可能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一聲令下,解雇了3位空降高管。隨后,滴滴力主其與摩拜合并,而ofo創始團隊卻始終不作考慮,堅持獨立。
戴威有戴威的思考,滴滴有滴滴的立場,這是一次創始人與大股東的較量。
以前是切磋,以后就是生死。
在提出合并計劃被拒后,滴滴轉身收購了更加慘淡,創始人曾經跑到國外去的小藍單車,并推出免押騎行的青桔單車,與ofo 展開競爭。
就當這場因內部誤會與矛盾,準備計劃手足相殘的戰爭正要打響時,老大哥阿里來摻和了一下。分析人士稱,“ofo倒戈阿里的可能性很高,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阿里控制了它們的命脈。”
今年年初,一則消息令業內轟動,戴威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先后兩次以共享單車資產為質押物,獲取阿里共計17.7億元借款。
第一筆質押發生于2018年2月5日,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地共計4447572輛自行車被作為資產,抵押給了螞蟻金服旗下子公司“上海云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債權數額為5億元。
第二筆質押發生于2018年2月12日,抵押物為浮動數量的共享單車,抵押權人為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債權數額為12.66億元。
為什么此時是借款而非融資?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滴滴拒絕在ofo和阿里的融資協議上簽字,才導致ofo只能通過動產抵押換取資金。
資產抵押,通常是一家創業公司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雖然拿到了錢,但此舉對于ofo和戴威來說,未必是好事。
他相當于簽下了一個可能永遠不能贏的對賭條約。
但歷史總是一次次的證明一個道理,即便公司倒了,創始人可能還會賺翻了。
回到ofo此次法人變更,一個曾經輝煌的風口,正落下帷幕。
三
繁華散盡
從興起到衰落,不過三四年光景,無不令人嗟嘆。
戴威的ofo是共享單車行業最早的入局者,胡瑋煒的摩拜隨之創辦。
共享單車成功解決了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滿足人們對短途出行的需求,此外,“共享”思維打破了傳統自行車出行行業的發展困局,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新模式。
因此,它一出現,就成了互聯網行業的風口。
共享單車實質是一種自行車分時租賃業務,其運營技術含量和成本不高、創業門檻低、直擊用戶需求痛點、能在短時間內刺激用戶量、市場潛力巨大等特點,一下子掀起了新一輪創業高潮。
2016年,是共享單車行業最為繁榮的一年,永安行、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25個新品牌相繼入局,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密密麻麻,一大片。
處在風口上的共享單車行業,就像香餑餑一樣頗受資本追捧。
而VC/PE們在第一、二波互聯網紅利逐漸消失、大批O2O項目死亡后,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對外炫耀,有機會一戰成名的領域。
不單是單車,所有跟共享有關的行業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熱炒。
如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等,還有要搞共享女友的,這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大家對于“共享”的期盼。
有投資人更是在朋友圈直言,這些共享系衍生品的出現源于大家根本投不進估值連番增長的共享單車。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
但站得越高,摔得也越狠。
沒趕上單車風口的投資人,也該慶幸,能少賠點錢,特別是在募資難的大環境下,投資人要回歸理性,創業者也要勤練內功。
否則只能被泥潭拖得,越陷越深。
繁華散盡,的確也當深刻反思,風口到底帶來的是什么?
參考資料:
證券日報,李喬宇,《身陷訴訟ofo運營主體法人生變 專家稱或有意保全戴威》
虎嗅網,常芳菲,《小黃車快黃了》
略大參考,晴川,《滴滴的套路,才是ofo的死穴?》
每日經濟新聞,李卓,《ofo生死劫:錢荒告急被訴訟又遇融資“羅生門”,誰會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中國企業家,焦麗莎,《誰能拯救ofo:阿里還是滴滴?為何是借款而不是融資?》
【本文為投資家網原創文章,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投資家網,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根據媒體報道,當年盛極一時的ofo的關聯公司東峽大通在企查查的地址為:北京市豐臺區西三環南路14號院...
上周,加拿大移民部長馬克·米勒(Marc Miller)突然宣布了三項重大移民改革,強勢收緊永久居民...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