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7月12日上市首日的最高價5.48港元算起,到8月15日的收盤價1.91港元,短短一個25個交易日,映客股價跌幅高達65%,可謂股市中的“跳水王子”。
一
提問:“有一家知名公司,上市之后,股價幾乎天天下跌,短短一個多月就跌去了60%多,讓剛上市就買入的投資者悉數套牢,請問這家公司是誰?”
眾人回答:“中石油!”
“對不起,正確答案是:映客!”
下面這張圖,就是映客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圖。
從7月12日上市首日的最高價5.48港元算起,到8月15日的收盤價1.91港元,短短一個25個交易日,映客股價跌幅高達65%,可謂股市中的“跳水王子”。
與現在慘淡的股價不同,映客剛上市時是一番紅紅火火的景象。
映客,這家號稱“全民直播”的平臺,在7月12日登陸港交所,股票代碼為03700,成為港交所直播第一股。
上市當天,映客以3.85港元開盤,截至9:35分,股價突破5.2港元,上漲超過30%,市值達到105億元。
03700的股票代碼,是映客CEO奉佑生選的,3代表映客成立三年;700,是因為騰訊股票代碼是0700。
很明顯,奉佑生在拿騰訊作為對標公司。奉佑生說,騰訊當年上市時,還沒映客現在的市值和收入高,所以映客是一個3年的騰訊。
但短短一個月之后,自家股票就腰斬,不知道奉佑生現在作何滋味。
二
映客APP的實體,北京蜜萊塢成立于2015年3月。由于趕上了直播軟件的風口時期,映客迅速獲得資本青睞。
2015年9月-2016年9月,短短一年,映客就完成了天使輪、A輪、A輪+輪、A++輪、B輪融資,如此速度,堪比坐上了火箭。
被資本看中,不僅僅因為處在風口,當時映客的發展確實“一日千里”。
2015年11月,映客注冊用戶數量突破100萬,2個月后,注冊人數隨即暴增至1000萬,并在2016年8月達到一億。
三
而說到映客的IPO之旅,就不得不提宣亞國際。
2017年2月,宣亞國際在A股創業板上市。僅僅兩個月之后,宣亞國際就急不可耐地搞起了資本運作,公司以“籌劃重大事項”為由,突然停牌,隨后又轉入重大資產重組。
當年5月,宣亞國際宣布了與映客的重組計劃。9月,正式交易細節終于公布于眾:
宣亞國際擬以現金方式收購奉佑生、廖潔鳴、侯廣凌、映客常青、映客歡眾和映客遠達合計持有的蜜萊塢約48.25%的股權,標的資產交易價格近28.95億元。其中宣亞國際自身支付7.39億,其余的21億來自映客四個股東的借款。
這筆近29億的交易,大部分不是自有資金,而是借款,所以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爭議。
2017年9月份,宣亞國際還收到深交所下發的問詢函,要求進行進一步披露交易方案、映客直播的估值合理性及業務情況、交易風險等內容。
再加上剛上市兩個月就搞重組,被市場質疑借殼,最終,宣亞國際終止收購映客。
四
雖然與宣亞國際分道揚鑣,但映客想要登上資本市場舞臺的心思已是路人皆知。
于是,選擇赴港上市成為公司下一個主要計劃。
為了能在香港主板上市,映客進行了內部重組,并且設立映客互娛作為上市業務的最終控股公司。
早在今年3月份,香港聯交所的文件就顯示,映客已經以映客互娛有限公司的名義遞交了首次公開募股的申請書。
招股資料顯示,映客計劃將IPO所募資金用于豐富產品內容、開展營銷活動、開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并考慮投資收購有高增長潛力的泛娛樂行業公司。
映客為何要急吼吼地登陸資本市場,招股書中的一些數據道出了玄機,這些數據同樣也佐證了為何上市短短一個月,映客股價就已經腰斬。
6月27日映客更新的招股書中,披露了2018年第一季度的運營數據:
平均月活用戶數為2525.4萬人,環比增長0.30%,同比增長14.15%。
平均每月付費用戶數量72.9萬人,環比增長11.80%,同比下降59.89%。
平均每月活躍主播數量92.5萬人,環比下降38.60%,同比下降74.93%。
可以看出,平均每月付費用戶數量和平均每月活躍主播數量這兩大反映公司經營狀況的核心數據,都呈現出大幅度下跌的態勢。
還有一項數據顯示,2018年1月-5月,映客的月獨立設備數量分別為1849萬臺、1686萬臺、1443萬臺、1082萬臺、1088萬臺。
5個月時間里,映客月獨立設備數總計減少761萬臺,跌幅高達41%。
眾所周知,APP公司用來融資也好、上市也好、講故事也好、炒高估值也好,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裝機量。
獨立設備數量的減少,反映的是映客流量紅利正在加速消失。
如此令人擔心的數據,映客在招股書中都不得不寫到:映客方面無法保證公司業績日后能夠維持大幅增長。
其實作者想說,如此明顯的、大幅下跌的數據,怎么還能說是維持大幅增長呢?連維持小幅增長、甚至是維持小幅下跌都做不到......
五
核心運營數據大幅下滑,一方面代表了映客如今面臨的危機,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它曾經輝煌過。
2015-2017,映客營收分別為2870萬元、43.34億元、39.41億元;毛利分別為1384萬元、16.36億元、13.95億元。
2015年、2016年、2017年,映客經調整純利分別為150萬元、5.68億元、7.92億元。
可以看出,在2016年這個直播行業的“風口”之年,映客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在映客的三大業務板塊:直播業務、網絡廣告、其他業務中,直播業務是最核心的業務:2015-2017年,直播業務所得占其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4.6%、99.8%、99.4%。
而直播的收入就是打賞,所以映客的收入來源也較為單一。
映客“純秀場”式的直播收入來源單一、變現方式單調,進入門檻低。這導致了其“護城河”過低,競爭力嚴重不足。
如果說映客還有“護城河”,那也是一條幾乎不設防的護城河。
六
2018上半年,騰訊6.3億美元投資斗魚、4.6億美元投資虎牙,但騰訊投入映客的股權,還不到映客總股本的1%。
從砸錢的力度來看,騰訊顯然是高調熱捧斗魚和虎牙,冷落映客。
這也怪不得騰訊,作為投資方,騰訊自然要選擇最頭部的直播平臺。虎牙和斗魚偏向游戲直播,粉絲粘性相對更強,流量也更大。
在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8年3月直播app行業研究報告》中,斗魚直播、YY直播和虎牙直播過去半年的DAU(日活躍用戶數量)均值分別為670.8萬、580.6萬和474.6萬,名列前三。
在泛娛樂直播平臺第一梯隊里,已經沒有了映客的一席之地。
獵豹大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直播類APP排行榜中,位列前十的分別是:YY、虎牙直播、斗魚直播、花椒直播、企鵝電競、騰訊NOW直播、出手直播、小米直播、一直播。
在這份名單中,同樣沒有映客的身影。
同為直播類APP,映客還面臨著快手、抖音兩大短視頻巨頭的挑戰,“南抖音、北快手”這兩位江湖大佬都在加碼直播業務。
數據顯示,2018年春節后,抖音日活為6200萬,一個春節漲了3000萬,同期快手的增長雖然趕不上抖音,但也有1000萬。
而映客,前文已經說到,今年1-5月,用戶設備數在大幅下降。
結語
今年以來,很多互聯網公司紛紛跑馬圈地、赴港上市,但大部分最終都落個“破發”的下場。連續下跌的映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們不難發現,映客之所以急著上市,根本原因是自身發展已經遇到了嚴重瓶頸,尤其是一些核心數據同比嚴重下滑。
風口已過、監管不斷收緊、內容同質化嚴重......此時再不上市,映客將來恐怕再也賣不到好價錢了。
畢竟,萬般表演,皆為套現。
【本文為投資家網原創文章,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投資家網,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日前,全球在建規模最大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西藏芒康昂多18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完成3個220千伏升...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